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小明,开门!你舅舅来了!"

周日清晨,妈妈的喊声将我从睡梦中拉了出来。

我睡眼惺忪地走向门口,看到舅舅李强站在门外,身后是瘦小的外婆张桂芳,手里紧抱着一个褪色的蓝布包。

"秀兰,我这次去国外考察项目得一个月,家里没人照顾妈,想让她在你们这住段时间。"

舅舅的语气急促,眼神不停地瞟向手机和手表。

"可你之前怎么没说?"妈妈惊讶地问道。

"临时决定的,项目很重要,耽误不得。"

舅舅将外婆的布包塞进屋内,"妈最近记性不太好,有点糊涂,你们多担待。"

外婆低着头,目光游移,嘴唇微微颤抖着,像是想说什么却又咽了回去。

我看到舅舅转身欲走时,外婆忽然拉住他的衣角,轻声说:"强子,你什么时候回来接我?"

舅舅不耐烦地甩开手:"一个月,最多一个月,您老就安心在这住着吧!"

说完,他匆匆下楼,连一声告别都没有。



我叫陈小明,今年22岁,是本地一所理工科大学的应届毕业生,正在家里准备毕业论文和找工作。我家住在这座南方城市的老城区,一栋没有电梯的老式居民楼中,六层楼房的最顶层。

爸爸陈国华是市重点中学的化学老师,妈妈李秀兰在市第二人民医院负责行政工作。我家虽然不富裕,但在这个中等城市里,生活还算安稳。

外婆张桂芳今年78岁,这些年一直跟舅舅李强一家住在郊区的别墅里。

舅舅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房地产商,经营着一家中型房地产公司,家境优渥。

我对外婆的印象很模糊,一年最多见两三次,每次见面她都是那么安静,鲜少说话,大多数时间只是微笑着看着我们。

外婆的突然到来,打乱了我们平静的生活节奏。爸妈都要上班,我虽然在家,但毕业在即,论文和找工作的压力已经够大了。

家里唯一的客房被改造成了我的卧室,所以我不得不和外婆共用一个房间,这让我感到很不习惯。

第一周的生活简直是灾难。外婆的"健忘"给家里带来了不少麻烦。

有一次,她忘了关煤气,差点酿成火灾;还有一次,她把水龙头开着忘记关,导致卫生间积水严重;更不用说她经常把食物放在不该放的地方,让东西变质。

最让我难以忍受的是,她经常在半夜起来走动,有时候还会自言自语,严重影响了我的睡眠质量。

"妈,您不能这样啊,水龙头开着会浪费水的。"

妈妈耐心地解释道,语气中带着无奈。

"对不起,对不起,我忘了。"

外婆低着头,声音细若蚊吟,"我这脑子不好使了,给你们添麻烦了。"

看着外婆愧疚的表情,妈妈的语气软了下来:

"没事,您年纪大了,忘事很正常。以后记得关就行了。"

但是,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我能感觉到妈妈的耐心在一天天被消磨。爸爸倒是很少抱怨,他一向性格温和,对妈妈家人总是特别包容。

但即使是他,也会在深夜被外婆的走动声吵醒后,露出疲惫的神情。

"秀兰,老人家记性不好很正常,我们多担待些。"爸爸常常这样安慰妈妈。

"我知道,但强子也太不像话了,自己亲妈说扔就扔,连个电话都不打。"

妈妈抱怨道,每次说起舅舅,她的脸色都会变得阴沉。

我对这个突然出现在我生活中的老人充满了抵触情绪。不仅是因为她给家里带来的麻烦,更因为我的私人空间被严重侵占。

我正处于毕业的关键期,需要大量时间思考论文和准备面试,但外婆的存在让我无法专心。

每当我在房间里专注于电脑时,她就会在一旁唠叨;当我需要安静休息时,她的走动声又会把我惊醒。

但是,就在我渐渐适应这种不便时,我开始注意到一些奇怪的事情。外婆的"健忘"似乎有选择性。

她记不住今天吃了什么早餐,却能清楚地记得六十年前村里每户人家的情况;她找不到回自己房间的路,却能准确地记住每一种药物的名称和使用方法。

有一天,我正在厨房准备晚餐,外婆走过来,看着我正在切的青椒,突然说:

"这个不能和鱼一起吃,会中毒的。"

"啊?"我惊讶地看着她,"真的吗?"

外婆点点头,神色严肃:"青椒性寒,鱼肉也寒,一起吃容易伤胃。你看你最近胃口不好,就是吃得不对。"

我愣住了,因为我确实最近胃口不佳,但我从没对外婆提起过。更让我惊讶的是,一个被认为"糊涂"的老人,怎么会突然说出这么专业的饮食建议?

从那以后,我开始有意无意地观察外婆。我发现她每天早上都会准时起床,在没人注意的时候悄悄走到阳台的角落,那里放着几盆不起眼的植物。

她会小心翼翼地照料这些植物,嘴里念叨着我听不懂的名称,手法专业而熟练。

有一次,趁外婆午休时,我偷偷去查看那些植物。它们看起来并不特别,有的像普通的草本植物,有的则是一些我叫不上名字的花卉。

但它们被种植在特制的小花盆里,每盆旁边都贴着手写的标签,上面写着"金银花"、"板蓝根"、"薄荷"等名称。我这才意识到,这些都是中草药。



一天下午,我正在为论文苦恼,头痛欲裂,外婆默默地走到我身边,递给我一杯冒着热气的茶水。

"喝了吧,对头痛有好处。"她轻声说道。

我半信半疑地接过杯子,闻到一股淡淡的草药香气。

喝下去后,味道有点苦,但不难喝。令我惊讶的是,不到半小时,我的头痛真的减轻了,整个人也感觉精神了许多。

"这是什么茶?效果这么好?"我忍不住问道。

外婆微微一笑:"自己种的薄荷加点金银花,清热解毒,明目醒脑。"

"您自己种的?就是阳台上那些?"

外婆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自豪:"我年轻时在村里当过赤脚医生,懂一些简单的草药知识。"

这个回答让我大吃一惊。外婆,一个被舅舅形容为"糊涂"的老人,居然曾是村里的赤脚医生?

我开始怀疑,舅舅口中"记性不好"的外婆,是否并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从那天起,我对外婆的态度开始改变。我不再把她仅仅看作一个需要照顾的负担,而是开始尝试与她交流。每当我有空闲时间,就会坐在她身边,听她讲述年轻时的故事。

外婆告诉我,她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从小就跟着村里的老中医学习辨识草药。

因为家里穷,没钱看病,她就自学了一些简单的医术,慢慢地成了村里的"小郎中"。后来,她被选拔为赤脚医生,开始正式为村民看病。

"那时候村里条件差,很多人生病都靠这些草药救命。"

外婆的眼中闪烁着回忆的光芒,

"我记得有一年,村里闹瘟疫,很多人高烧不退,是我用金银花和板蓝根煮水,挨家挨户地送,才控制住了病情。"

听着外婆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年轻有为的女性,背着药箱走村串户,用她的知识和双手驱散病痛。这与眼前这个被视为"麻烦"的老人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那您后来为什么不继续当医生了?"我好奇地问。

外婆的表情变得黯淡:"嫁人生子后,家务活多,没时间了。再后来你外公生病,我得照顾他,就彻底放下了。"

她的语气平静,但我听出了其中的遗憾。一个曾经用知识救人的女性,最终被家庭责任所束缚,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专长和热情。

这让我不禁思考:如果外婆生在今天,她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吗?

一个月很快过去,舅舅承诺的接回外婆的日子到了,但他却一直没有出现。直到一天晚上,妈妈接到了舅舅的电话。

"什么?再住一个月?"

妈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强子,你当初不是说只有一个月吗?"

电话那头传来舅舅的声音,虽然听不清具体内容,但语气明显很急切。

"好吧,好吧,我知道项目重要。"

妈妈叹了口气,"但你也得考虑下妈的感受啊,她这个年纪,被这样推来推去..."

挂了电话,妈妈的脸色很难看。爸爸走过来,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怎么了?"

"强子说他的项目遇到问题,需要再延期一个月才能回来。"

妈妈的声音中透着疲惫,"我看他是嫌妈麻烦,想彻底把人甩给我们。"

"如果真是这样,我们也不能把老人家丢在外面啊。"爸爸温和地说,"再说了,妈现在住得还算习惯。"

"是啊,能怎么办呢?"

妈妈苦笑道,

"我就是气不过。当初他把妈接去住,是因为别墅大,有面子;现在妈年纪大了,记性不好了,就嫌麻烦了。"

我站在门外,听着父母的对话,心情复杂。一方面,我理解妈妈的不满和无奈;另一方面,经过这一个月的相处,我对外婆的看法也有了改变。

她不再只是一个记性不好的老人,而是一个有故事、有智慧的长者。

第二天,我决定主动和外婆聊一聊关于她继续住下去的事情。

我找到正在阳台照料草药的外婆,轻声说道:

"外婆,舅舅说他要再过一个月才能回来,您不介意多住一段时间吧?"

外婆手上的动作停顿了一下,脸上闪过一丝苦笑:"我知道,强子嫌我麻烦。"



"您怎么会这么想?"我惊讶于外婆的直接。

"我老了,不中用了,又糊涂,谁愿意照顾这样的老人呢?"

外婆的语气平静,却让人心疼,"我明白的,不怪他。"

看着外婆淡然的表情,我突然意识到,她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清醒,更能看清现实。

她了解自己的处境,也了解儿女的难处,只是选择默默承受,不愿给任何人添麻烦。

"外婆,您不麻烦,真的。"

我握住她粗糙的手,真诚地说,"您住在这里,我们都很高兴。"

外婆看着我,眼中闪过一丝怀疑,但很快又被温暖取代:

"真的?我不会给你添麻烦吗?我知道你要忙论文..."

"不会的。"我坚定地说,"您还帮了我呢,您泡的那个草药茶,对我的头痛很有效。"

外婆的脸上绽放出笑容,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那就好,那就好。只要不添麻烦,住哪都行。"

从那天起,我和外婆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我开始主动向她请教一些草药知识,她则耐心地为我讲解每种草药的特性和功效。

我惊讶地发现,外婆的记忆力其实非常好,她能准确地记住数百种草药的名称、外形、功效和禁忌,甚至能背出一些古老的医方。

五月中旬,我的毕业论文遇到了瓶颈,压力巨大导致我失眠严重,整个人都处于崩溃边缘。一天晚上,我辗转难眠,起床去厨房喝水,发现外婆正在灶台前忙碌。

"外婆,您怎么还没睡?"我疑惑地问。

"给你熬点安神的茶。"

外婆头也不回地说,"我听到你在床上翻来覆去的,肯定是睡不着。"

不一会儿,一碗散发着淡淡清香的茶水递到了我手中。茶水呈现出浅褐色,香气扑鼻,但不刺激。

"这是什么?"我好奇地问。

"安神茶,百合、莲子、远志、酸枣仁,再加点甘草调味。"

外婆细数着药材,"喝了能安神助眠,对你这种用脑过度的人特别有效。"

我小心地尝了一口,味道比想象中要好得多,有一种天然的甜味。按照外婆的嘱咐,我慢慢地喝完了整碗茶。

令我惊讶的是,不到半小时,一股困意袭来,我很快就进入了梦乡。这是我几周以来睡得最踏实的一晚。

第二天,我精神焕发地起床,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许多。看到外婆在厨房准备早餐,我主动上前帮忙。

"外婆,昨晚那个茶太神奇了,我睡得特别好!"我由衷地感谢道。

外婆笑了笑:"中医讲究的是调理,不像西药那样见效快但容易伤身。你这是思虑过度导致的失眠,需要养心安神,调和气血。"

听她说话的语气和用词,完全不像一个"糊涂"的老人,而更像一位有专业知识的医者。

我忍不住问道:"外婆,您真的只是个赤脚医生吗?你懂的东西好像很专业。"

外婆的手停顿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犹豫,但最终只是轻声说:

"年轻时学过一点,不成系统,别太当真。"

尽管她这样说,但我越来越确信,外婆的医学知识绝不仅仅是"学过一点"那么简单。她对症下药的准确性,对药材配比的精确把握,都显示出她有着深厚的中医功底。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的论文写作进展顺利,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外婆的调理。

她每天都会为我准备不同的茶饮,有提神醒脑的,有安神助眠的,还有帮助消化的。在她的帮助下,我不仅身体状况改善了,思路也变得更加清晰。

六月初,我的论文终于完成了初稿。为了庆祝这一进展,我决定带外婆出去散步。这是她来我家后第一次出门远行,她显得既紧张又兴奋。

我们来到城市的中央公园,那里绿树成荫,花草繁茂。外婆一路上不停地指认各种植物,告诉我它们的名称和药用价值。

她的步伐虽然缓慢,但眼中的光彩和说话的热情,让她看起来年轻了许多。

"小明,你知道吗?这种植物叫车前草,是很好的利尿药,对泌尿系统感染特别有效。"

外婆指着路边一种不起眼的草本植物说道。

"这么不起眼的草也有药用价值?"我惊讶地问。



"自然界中的每一种植物都有它的价值。"

外婆语重心长地说,

"中医讲究的是取材于自然,用最普通的东西治疗最复杂的疾病。只是现代人太浮躁,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这些简单的智慧了。"

听着外婆的话,我不禁感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但像外婆这样的传统知识传承者却越来越少。

她们掌握的智慧,是经过几千年验证的宝贵财富,却因为不够"现代"而被年轻一代忽视。

回家的路上,我们路过一家中药店,外婆突然停下脚步,目光灼灼地看着橱窗里陈列的各种药材。

"想进去看看吗?"我问道。

外婆点点头,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走进中药店,扑面而来的是各种中草药的复杂气味。外婆显得异常兴奋,她熟练地翻看着各种药材,时不时点头或摇头,嘴里念叨着评价。

"这个黄芪品相不错,补气的好东西。"

她拿起一包药材仔细查看,"但价格贵了点。"

店主是个中年男子,开始并不在意这位看起来普通的老人,但当他听到外婆的评价后,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您懂药?"店主问道。

"略懂一二。"外婆谦虚地说。

"那您看看这个如何?"

店主从柜台下拿出一包药材,"最近新到的川芎,挺多顾客问的。"

外婆接过药包,用手指轻轻捻了捻,又闻了闻气味,最后摇摇头:

"不行,水分太重,应该是受潮了。川芎性温燥,受潮后药效大减,您得重新晾晒才行。"

店主的表情从惊讶变成了敬佩:

"您说得对!这批确实是运输途中受了点潮,我还没来得及处理。您是行内人吧?"

"不是,就是年轻时在村里帮人看过病,学了点皮毛。"外婆依旧保持着谦虚的态度。

店主不依不饶地追问:"那您说说这个人参如何?"

他拿出一支人参,样子相当不错。

外婆看了看,微微一笑:

"样子不错,但恐怕是伪品。真人参须根应该是自然弯曲的,这个太过规整,像是人工处理过。再说气味也不对,真人参有一股特殊的香气,这个几乎没有。"

店主大为惊讶:

"您太厉害了!这确实是我进来试水的伪品,打算用来教育新来的学徒认真辨别真伪。没想到被您一眼看穿了!"

离开中药店时,店主依依不舍,邀请外婆有空常来坐坐,甚至提出希望能向她请教。看着外婆被人尊重和认可的样子,我心中既自豪又有些内疚。

自豪于外婆的学识和能力,内疚于之前曾经把她当作一个麻烦的存在。

回家后,我忍不住问外婆:"为什么您会懂这么多?这不像是一个普通赤脚医生能掌握的知识啊。"

外婆沉默了一会儿,目光飘向远方:"小明,有些事情,等时机成熟了,我会告诉你的。"

她的神秘回答让我更加好奇,但我没有追问。每个人都有权保留自己的秘密,尤其是像外婆这样饱经沧桑的老人。

六月中旬,舅舅终于打来电话,但不是为了接外婆回去,而是因为他女儿——我的表妹李梦突发疾病,被送进了医院。

"医生说是过敏反应,但查不出过敏源。"

妈妈挂了电话,忧心忡忡地说,"梦梦全身起红疹,连医院的抗过敏药都不管用。"

"要不要去医院看看?"爸爸提议道。

妈妈点点头:"嗯,强子说让妈也一起去,可能是想让老人家看看孩子。"

我注意到外婆听到这个消息后,神色变得严肃起来,但她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

当天下午,我们一家四口来到医院。表妹李梦正躺在病床上,全身布满红疹,不停地抓挠,十分痛苦。舅舅和舅妈焦急地站在一旁,看到我们进来,舅舅迎了上来。

"妈,您来看看梦梦,这孩子难受得很。"

舅舅的语气中带着乞求,与一个月前那个急于摆脱外婆的样子判若两人。

外婆走到病床前,仔细观察了一下表妹的症状,然后轻轻地摸了摸她的手腕,又查看了她的眼睛和舌头。



"这是接触了马兜铃科植物引起的过敏。"

外婆肯定地说,"马兜铃有毒,碰触后会引起皮肤瘙痒、红肿,严重的话会影响肝肾功能。"

舅舅和舅妈惊讶地对视一眼。"马兜铃?那是什么?我们家哪来的这种植物?"

舅妈困惑地问。

"你们最近买了新的盆栽或者花卉吗?"外婆问道。

舅妈想了想,突然恍然大悟:

"对!上周我在花市买了几盆观叶植物,说是能净化空气的。梦梦特别喜欢,一直在照料它们。"

"那应该就是了。"

外婆点点头,"马兜铃的叶子很漂亮,常被当作观赏植物销售,但它有毒,不适合放在家里,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

"那怎么办?医院的药都不管用!"舅舅急切地问道。

外婆沉思片刻,说道:"我可以配一副草药膏,外敷效果应该不错。但需要一些特定的药材。"

舅舅立刻表示:"不管需要什么药材,我现在就去买!"

在外婆的指导下,舅舅在医院附近的中药店买齐了所需药材。回到医院后,外婆让护士提供了一个小锅和热水,亲自动手熬制药膏。

她的动作熟练而精准,完全不像一个"糊涂"的老人,而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

药膏熬好后,外婆亲自为表妹涂抹在红疹处。令所有人惊讶的是,不到一个小时,表妹的瘙痒感就明显减轻了,红疹也开始消退。到了晚上,红疹已经消失了大半,表妹终于能够安稳睡觉了。

舅舅震惊地看着这一切,眼中满是不可思议:"妈,您怎么会懂这么多?这比医院的药还管用!"

外婆淡淡地说:"老知识了,年轻时学的,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舅舅显然不这么认为。他拉着外婆的手,眼中闪烁着泪光:

"妈,对不起,我错了。我一直以为您年纪大了,记性不好,是个负担。没想到您懂这么多,这么有本事。"

外婆轻轻拍了拍舅舅的手,宽容地说:

"傻孩子,妈不怪你。人老了,是会有很多不便,给年轻人添麻烦是难免的。"

看着外婆的宽容和舅舅的愧疚,我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或许,这就是亲情的力量——即使有误解和伤害,但当真相大白时,爱和谅解总能战胜一切隔阂。

从医院回来后,外婆好像变了一个人。她不再小心翼翼地生活,不再刻意表现得"糊涂",而是开始积极地参与家庭活动,主动分享她的知识和经验。

她甚至开始帮助邻居们解决一些小病小痛,慢慢在小区里树立起了"张医生"的名声。

晚上回到家,我发现外婆正在阳台上忙碌,她将那些药草重新整理,按照不同的功效分类摆放。月光下,她的背影显得那么专注而安详。

"外婆,在忙什么呢?"我走到她身边问道。

"整理一下这些草药,打算明天多种一些。"

外婆笑着说,"既然要住下去,就得把这些宝贝养好了。"



"您决定继续住在我们家?"我有些惊讶地问。

外婆点点头:"如果你们不嫌弃的话。强子那边条件是好,但太大了,我一个老太太住着不自在。这里虽然小,但热闹。"

那一刻,我感到一股暖流在心中涌动。曾经被我视为负担的外婆,现在变成了我生活中重要的导师和朋友。

我们之间的联系,不仅仅是血缘关系,更是一种知识的传承和精神的共鸣。

"外婆,我很高兴您能留下来。"我真诚地说。

外婆微笑着点点头,继续她的整理工作。我站在一旁,帮她递东西,听她讲解每种草药的特性和用途。就这样,我们在月光下度过了一个宁静而充实的夜晚。

随着时间推移,我的论文进入最后修改阶段,毕业在即。

一天深夜,我因为紧张和兴奋而失眠,听到外婆房间有动静。轻轻推开门,我看到外婆坐在窗边。

"外婆,这么晚了还不睡吗?"我轻声问道。

外婆抬起头,看到是我,脸上露出了神秘的微笑。

她招了招手:"孩子,给你样东西。"

陈小明好奇地走近,不知道等待他的是什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