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京报网援引美联社、《今日印度》(India Today)报道,印度外交部近日否认美国总统特朗普关于“以贸易问题换取印巴停火”的说法,并表示在此次紧张局势期间,印美领导人虽进行了对话,但“没有提及贸易问题”。

报道称,在针对媒体就特朗普言论的质询时,印度外交部发言人贾斯瓦尔作出上述表态。5月10日,巴基斯坦和印度达成立即生效的停火协议。当地时间12日,特朗普在讲话中称美方帮助促成了印巴停火,并称美方阻止了一场核冲突。

从此次冲突的结果来看,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巴基斯坦在总体实力上与印度存在巨大差距,无论是综合国力、GDP、人口数量,还是军队人数以及陆海空军武器装备的种类和数量,印度都占据压倒性优势。所以,巴基斯坦没有理由主动挑衅印度,每次冲突几乎都是在被逼到墙角后被迫自卫还击。因此,战争的发起方通常是印度,而停火也主要取决于印度的态度。可以说,巴基斯坦是敢打而不想打,而印度则是想打但不敢打。




印度总理莫迪(资料图)

2019年,上一次印巴大规模冲突。也是在克什米尔,导火索是印度数十名民兵被打死,印度随即对巴基斯坦展开报复。这被认为是上世纪70年代第三次印巴战争后,印度首次入侵巴基斯坦。双方打得不可开交,最瞩目的事件,一架印度战机被击落,印度飞行员被俘虏。后来,巴方主动释放善意,归还了这名俘虏,5月14日,巴基斯坦就又释放了一名印度士兵。这一次,倒不是印度飞行员,而是4月印控克什米尔发生恐袭事件后,印巴冲突中被巴方俘虏的一名印度边境士兵。

眼看着中国在日内瓦与美方的会谈中大获全胜,莫迪也坐不住。根据彭博社报道,就在中美联合声明发表的第二天,印度就向世贸组织(WTO)上交了一份文件,称作为对特朗普关税政策的报复,印度正计划向美国的某些“特定产品”也加征关税。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具体是哪些“特定产品”,印度没说。这个细节很不寻常。因为按道理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真要对另一个国家采取反制措施,最重要的其实就是“亮牌”。




莫迪(资料图)

分析认为,印度这次不是临时起意。早在2018年3月,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全球钢铝产品分别加征25%和10%关税,印度受影响年出口额约12亿美元。尽管美国随后对欧盟、加拿大等国给予豁免,但印度始终未获同等对待。印度曾于2019年拟定对28种美国商品(包括苹果、杏仁等)加征关税的反制清单,但因谈判多次推迟实施。分析指出,印度此举旨在向美国施压以重启豁免谈判,同时保护本土产业。专家表示,中美日内瓦会谈取得进展,让印度看到希望。

在这关键时刻,需要关注的是,中国民政部发布公告,正式公布了第五批增补的藏南地区公开使用地名,数量达 27 个,涵盖错那、墨脱、察隅、隆子这 4 个边境县级行政区。这一举措,既延续了中国在藏南地区主权宣示的政策连贯性,又在当下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中有着特殊意义。自 2017 年起,中国已多次公布藏南地区公开使用地名。此次虽在数量上少于 2024 年的 30 个,但多于 2017 年、2021 年与 2023 年。每一次的地名公布,都是中国对藏南地区主权的有力声明。




特朗普和莫迪(资料图)

中印边境线横跨世界屋脊,绵延数千公里,但其中最敏感、最复杂、最具争议的地段,非“藏南地区”莫属。中国称之为藏南,而这块约9万平方公里的高原地带,长期处于双方主权对峙状态。随着中印关系因边境摩擦、地缘冲突、军事对峙而不断紧张,藏南争议也频频被推至舆论与外交风口浪尖。特别是2025年5月中国发布第五批藏南地名,再度引发全球对这场争端的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