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韩立新,如今已是古稀之年,身为国防大学太极拳健身气功队的一员,与太极拳相伴的时光,是我人生中最为珍贵的财富。回想起与太极拳初遇的20世纪90年代,仿佛就在昨日,从踏上学练之路的那一刻起,这份热爱便如影随形,从未消散。
年轻的时候,我响应国家号召,奔赴东北建设兵团,一待就是13年。在那里,我不幸染上肺结核,虽说治愈了,可结核毒素却留下隐患,影响到眼睛、口腔、肠道等多处黏膜,医生严肃叮嘱,绝不能碰磺胺类药物,否则过敏反应会让身体黏膜遭受重创。回到北京工作后,1984年的一场重感冒,却因医生开错药,让我误服了磺胺类药物,过敏反应致使肠黏膜脱落,腹痛、腹泻如恶魔般缠上我。持续的腹泻和营养不良,使我体重急剧下降,全身绵软无力,去医院就诊,医生开的肠道消炎药依旧是磺胺类,病情愈发严重,每天便血十多次,身体迅速垮塌。那时的我,刚过30岁,却虚弱得只能躺在床上,抬手的力气都没有,一米七四的个子,体重锐减到百十来斤,瘦得皮包骨头。
家人赶忙送我到北京协和医院治疗,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病情逐渐好转,肠道不再大量出血,身上也慢慢有了些许力气,能推着车出门晒晒太阳了。可我知道,想要彻底康复,必须找到强身健体的办法。于是,我拜入著名八卦掌传人刘兴汉先生门下,学练八卦掌,练习走趟泥步。1996年,国防大学社区成立太极拳队,我满心欢喜地加入,就此开启了我与太极拳的不解之缘。
90年代,海淀区太极拳协会大力推广太极拳,邀请著名吴式太极拳传人李秉慈先生传授吴式拳,还请来了李德印教授教24式、42式太极拳。而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聆听武术大家、太极拳大师王培生先生讲解推手。他毫无大师的架子,为人极为亲和,传授技艺时倾囊相授、耐心指导。与我试手后,还特别叮嘱:“以后碰面机会不多,我把一些动作心法传授给你,你一定要好好练习。”从那之后,我的武术水平大幅提升,身体也越来越好,体重恢复到71公斤,精气神十足,生活和工作都重回正轨。
退休后,我对太极拳的热爱愈发炽热。每天清晨,我都会骑车从309医院前往国防大学,十几年如一日,坚持晨练。我挑选了24式、42式、杨式、吴式等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太极拳竞赛套路,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我对太极拳理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动作运行时要如抽丝般细腻、缓慢,气机在体内不断鼓荡,气息下沉汇聚于丹田;动作要象形取意,身形紧紧追随意念,做到心意高度融合,一处发动则全身皆动。
我仔细琢磨这些拳理,打拳时格外注重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追求身心的深度融合,秉持“用意不用力”的原则,促使气血顺畅地运行到身体末梢,这对我的养生健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几十年来学拳健身,感触颇多,遂有感而发,写下这些感悟:
明其理,老其体,
强身健体学太极。
设身处地腰为纛,
象形取意形追意。
甲为筋稍追意走,
心动意觉气为旗。
道法自然心为令,
翻蹄亮掌足亲地。
无中生有精神壮,
气沉丹田毛如戟。
粘连黏随松沉劲,
採挒肘靠混元力。
任意体呼吸,
杂念都抛弃。
充满正能量,
生活遵规律。
一日练一日功,
三日不练十日空,
十日不练一场空。
道法自然重心法,
太极助我好身体。
太极拳于我而言,早已不是简单的健身运动,它是陪伴我走过病痛、走向健康的挚友,是滋养我身心、充实我生活的精神源泉。未来的日子里,我也将继续与太极拳相伴,在一招一式中,感受生命的律动,享受健康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