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16日,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宣布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最高的AAA下调至AA1,而惠誉、标普此前已把美国的评级从最高等级下调至次一级,这意味着三大评级机构均不认为美国国债配得上最高信用评级。



根据穆迪的评级规则,一共有9个大等级,分别是Aaa、Aa、A、Baa、Ba、B、Caa、Ca和C,而Aa至Caa各分成了3个小等级,如A级可以细分为A1、A2和A3,比如穆迪对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为A1级。因此,穆迪评级体系中一共有21个小等级。

在此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始终维持Aaa这一最高等级,但随着近年来美国国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赤字率的提升,穆迪在2023年11月将对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已经预示了美国未来很有可能无法维持在最高评级上。

如今这把悬在美国国债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终于落下,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正式被穆迪降至Aa1级。



闻之消息后特朗普彻底怒了,其发言人在社交平台上公开指责穆迪经济学家赞迪,认为后者长期对特朗普政府持批评态度,而且指责赞迪是民主党的“喉舌”,因为其曾担任过奥巴马政府的顾问,还是克林顿的支持者,所以他的分析和评价是缺乏客观性的。

说得再直白点,特朗普觉得穆迪评级机构的主要成员与他过不去,是出于政治原因而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

不过,这种表现只能被视为“无能狂怒”,穆迪不会因为特朗普的愤怒而改变评级结果。事实是美国在特朗普当政时期遭评级机构下调评级。



那么穆迪有没有充分的理由下调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呢?我认为毫无疑问是有的。

穆迪发布的报告解释了为何下调评级,报告内容较多,我直接讲最重要的理由。其实下调原因并不复杂,就是因为美国国债越发越多且融资成本越来越高,而美国财政收入并没有改善。

报告称,美国目前的国债规模占GDP的比重是124%,每年需要支付1万亿美元以上的国债利息,若无制衡机制,到2035年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将进一步飙升至至少134%。



穆迪说错了吗?没有吧,每项结论都是有数据支撑的,而且是美国政府公开披露的数据。

另外,特朗普政府正在寻求将美债规模上限再提高5万亿美元,这意味着美国将发行更多的国债,36.2万亿美元的美债余额未来必然会更高。同时,美联储5月维持利率不变,市场预测6月降息的概率不大,所以美国发行新债的成本将长期维持高位,每年要支付的国债利息相比现在只多不少。

这些原因特朗普都知道,可就是不愿意承认,至少不希望在其作为美国总统期间被评级机构当成是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依据。这个时候就不得不说穆迪评级的公正性了,哪怕为此惹恼了全世界最强大国家最有权势的人,照样不管他的面子而下调。



穆迪此次历史性评级调整犹如一记重锤,不仅敲碎了美国维持了百余年的“金边债券”神话,更揭开了全球金融体系深层变革的序幕。

当全球最大经济体失去最高信用评级,其连锁反应早已超越单纯的市场波动范畴——从养老金、保险资金到各国央行储备,所有持有美债的机构都将面临资产重估的压力测试。

这场评级风暴实质是市场对美国治理能力投下的不信任票。当两党围绕债务上限的博弈沦为党争秀场,当财政赤字如脱缰野马般突破GDP的6%警戒线,国际评级机构不过是将政治决策的经济后果具象化。



下调评级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若美国不能在财政纪律与产业政策间找到平衡点,Aa1评级很可能是美国主权信用未来的最高级,之后再次被下调,从Aa1滑向Aa2甚至更低。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