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逆旅
——读《苏东坡传》有感
岭雅文学社社长/吕芊涵
指导老师/孔丽玲
千古岁月孕育了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翻开泛黄的纸页,还依稀能在错落的诗行间,听到前人娓娓唱来的思绪。时隔千年,苏东坡高声吟咏出的,不仅是他的豪放,他的超然,他的洒脱;更是他历尽艰难险阻之后的从容不迫和果敢坚定。
遇见苏东坡是在一个秋日,参加比赛的作品依旧没有回音,心中烦闷焦躁,便随手揣了本《苏东坡传》出了门。公交车的颠簸将难以言说的委屈全部倒了出来,惊诧间,那本书从背包的拉链缝口掉了出来,像是天意,一见倾心。越读,越是陶醉,陶醉得忘却了时间,好像一梦繁华,误入了北宋的水泽清波,望见苏东坡立于风中举杯唱和。苏轼的一生就这么在我面前如同画卷一般缓缓铺展开来:他年少成名,却几乎没有在官场上取得显赫地位。人到中年陷于乌台诗案之中,面对莫须有的指摘和诬陷,他无从开口,无法辩驳。在不知所措中,他下狱,被审讯,被迫承认自己的诗文是别有用心。就这么,他被贬到了贫瘠而荒凉的黄州。他开始自省,开始自我剖析,开始回归自我,开始走向成熟。
达观和从容一直是苏轼的底色,更早些时候,密州的中秋夜,他将对子由的思念化作月光般的祝愿,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政治的挫败让他贬谪惠州,从容和淡然让他放下失意,写下“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把颠沛流离的地方化作心安之处。黄州的自省让他的心灵境界更进一步,他咽下苦楚,孤身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选择把苦闷置于浩大的天地之间。至此,他终于明白,失意与得意在天地之中不过都是沧海一粟,一个人真正拥有的,不过是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罢了。从此,苏轼便成了苏东坡。
看完《苏东坡传》,似乎是心有所感,抬眼望向窗外,却发现不知不觉中车已过站,目之所及的是一片广阔的江水,日光像一湾流水,从云缝里倾泻而下,在江面上蒙上了一层浅浅的金纱。我久久无言,只有赤壁赋的最后一句“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在我心中挥之不去,那一刻,我好像和千年前那个苏东坡建立起了心灵的共振,绵延的情愫直直冲进了我心里,我终于明白了,怎么从容面对失败。
“盖将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方寸天地之间,什么都在变,面对风雨,只有将自己置于更高的境界俯瞰才能发现,失败和成功不过都是历史滚滚洪流中的一朵朵小小浪花。大江东去浪淘尽,苏东坡已死,再提起他,留下的是他的达观和从容,那便是超脱一切苦厄的万古不朽了。正如他自己写下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万物都是天地间的过客,聚与散,输与赢,皆是人生。
像苏东坡一样,用从容体悟生活、在淡然之中找到生命的价值和真谛吧!
(本文系水缘文学(ID:sywxwk)原创首发,作者:吕芊涵)
作者简介:吕芊涵,广东省佛山市岭南美术实验中学高二4班学生,岭雅文学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