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猫叔儿,喜欢人文历史,换一个视角为大家解构历史故事【上方点击关注】
公元前652年,宋桓公病重,自知不久于人世。
他把嫡长子兹甫(后面的宋襄公)叫到榻前,语重心长的说:日后,你要……
话没说完,俯首的兹甫匍匐向前,恳求道:父亲,长兄目夷忠义仁厚,德行远高于我,您立他为君吧。
宋桓公于是又把目夷唤来,询问他的意见。
目夷一听大惊,对宋桓公说:废长立幼不符合周礼,这是取乱之道,兹甫都把国家让给我了,怎么能说弟弟的“仁”不如我呢?
目夷为了拒绝君位,逃去了卫国,兹甫的君位终究是没有让出去……
齐桓公的托孤之重
公元前,651年春,宋桓公去世。
兹甫即位,是为宋襄公,他把在卫国的哥哥目夷召回,封为相,辅佐自己处理朝政。
这年,还没等宋桓公下葬,霸主齐桓公就召集众诸侯在葵丘会盟。
诸侯们共同盟誓: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为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随意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女人参与国家大事。
会后的庆祝宴会上,齐桓公望着禅让君位的宋襄公。
不由得对这个年轻人生出了一股莫名的好感,也许是宋襄公的“仁”跟自己宣扬的理念相同。
管仲同样对宋襄公高度认可,称赞他的德行。
齐桓公拍了拍这个后生的肩膀说:“宋子素有贤名,以后我的昭儿,就托您照顾了。”
宋襄公诚惶诚恐,欣然允诺。
公元前643年冬,一代霸主齐桓公饿死在宫中。
齐桓公的五个儿子争位,率党羽互相攻打对方,齐国顿时陷入一片混乱。
宠臣易牙进宫,与竖刁借助宫内寺人杀死诸大夫,立公子无亏为齐君。
太子昭被迫逃亡到宋国,寻求庇护。
第二年春天,宋襄公率宋、曹、卫、邾四国联军伐齐,来帮助太子昭回国即位。
经过一番激战,齐四公子和鲁国、狄人联军被宋襄公击败。
齐人杀掉无亏,迎立太子昭,同年八月安葬了齐桓公,宋襄公兑现了自己对齐桓公的诺言。
让殷商再次伟大
齐桓公死后,齐国无力恢复霸业。
诸夏因为缺乏强力领导,诸侯们迅速分化成几个不同阵营,呈现出一片乱哄哄的景象。
因为有齐桓公的托孤之责,加上平定齐国的内乱之功,宋襄公此时的心境不一样了。
回想起葵丘会盟时,齐桓公对自己的器重,他认为自己可以接起这“尊王攘夷”的大旗,想当然的觉得自己就是齐桓公霸业的的承继者。
于是,他学起齐桓公的样子,开始东征西讨 、邀请诸侯会盟。
对齐桓公的镜像操作,是对周礼的模仿,宋襄公试图通过“仁义”的大旗,将宋国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宋襄公的举动让司马公孙固颇为担忧,数次劝说宋襄公,但都被宋襄公拒绝了。
公元前639年春,宋襄公先是知会了齐、楚两国,在鹿上组织了首次诸侯会盟,期间宋襄公一副盟主派头。
齐国暂且不说,宋国对其有恩。
这楚国一看宋襄公以盟主自居,就很不满,就想问:你宋国凭什么?
宋襄公并未在意楚国的态度,反而在会上直接宣布:我们到今年秋季,在宋国孟地,再开一次会议,并且大家都是友谊之邦,下次会盟就不要带军队了。
到了这年秋天,宋襄公召集的这次会议,来的只有楚国和它的附庸陈、蔡、许、曹等国。
宋国面对这些楚系势力如羊入虎口,目夷就劝宋襄公带兵去。
宋襄公就是不听,说什么:“当初是我提出不带兵的,咋能说话不算话呢”。
宋襄公是言而有信了,可楚成王可没有这么实诚啊。
楚成王一看宋襄公真没带兵,早就不满的楚成王立马下令把宋襄公抓起来了,还带着宋襄公去攻打宋国。
还好公孙固固守不出,楚国占不到便宜,就带着宋襄公回国了。
楚成王在盟会上把宋襄公抓了这件事,在中原诸夏引起了轩然大波。
之前在齐桓公主导的霸权体系下,扣留诸侯,那是因为你有罪,大家都心服口服。
如今宋襄公并无大罪,竟被“蛮夷”荆楚所俘,诸夏难免狐兔之悲。
面对这样的舆情,恰好鲁僖公来做和事老,楚成王就做了顺水人情,把宋襄公放回去了。
至此,宋襄公所有试图用旧范式解决新矛盾的霸权幻想,都成了虚妄。
宗法礼制下的身份迷失
你或许认为宋襄公遭遇如此重大挫折,会停下“图霸”的脚步,那你就想错了。
人往往越缺什么,越强调或追求什么。
宋人作为前朝遗老,素来不被诸夏所接纳。
他们是周礼体系下的异类,他们渴望融入到诸夏的氛围中,渴望得到中原诸侯的认可。
所以,你无法想象齐桓公托孤对宋襄公的意义,那种久旱逢甘霖的认可让宋襄公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想通过一些事情证明自己,那就是人之本性了。
更何况齐桓公提供了一个“不以兵车”称霸天下的样板:以国家政治和外交的软实力,用周天子的大旗,以礼法约束诸侯,这与晋楚用战车丈量霸权版图的逻辑完全不同。
我们处在上帝视角,知道兼并战争不可避免的愈演愈烈,宗法制的旧格局必然不断遭到破坏而趋于瓦解。
我们更知道,面对宗法制的瓦解与权力重构,尊王攘夷的口号必然喊不了太久。
可当局者迷,没有上帝视角的宋襄公是不清楚的,这是他的历史局限性。
公元前638年夏,面对楚国北进的压力,郑国也倒向了楚国,郑文公亲自到楚国拜谒楚成王。
之前宋襄公所承接的诸侯秩序荡然无存,也为了报仇雪恨,宋国联合卫、许、滕等国联合伐郑。
郑国刚拜完码头,宋国就来踢馆。
楚成王也不想让,整顿军马,浩浩荡荡向宋国开来,一场中国历史上“最滑稽”的战争:泓水之战,就此打响了。
战争过程中,宋襄公数次拒绝公孙固半渡而击的提议,非要坚持春秋的作战原则。
结果可想而知,刚接战不久,宋军就开始溃败了,宋襄公自己也在此战身负重伤。
仁义对冲楚军的战车,这种道德杠杆在功利主义崛起的春秋注定失效。
宋襄公在战争中“蠢猪式的仁义”,让他成为了楚国崛起的背景板,让宋国成为了文明转型阵痛期的牺牲品。
但是话说回来,宋襄公是无法预见历史大变局的,他的坚守不过是殷商遗民的政治救赎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