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没想到,一场看起来像是“拿鸡蛋碰石头”的硬仗,最后真把那块石头给炸了个大口子。
临汾,山西南部一座不大不小的城,阎锡山守了好多年,城墙厚得像山一样。
可偏偏有人说炸就炸,还真炸开了。
这事儿,要是没点胆子和细致,不敢这么来。
那年春天,华北野战军来了,带头的是徐向前。
他没带多少人,兵不算多,枪也不富裕,粮草紧巴巴。
可他看着那座老城,并没打算绕过去。
他说得很直接,这仗不能躲,必须赢。
不是为了拿下一个城,而是要让全山西的局势往咱这边走。
有些参谋一听,心里咯噔一下。
临汾可不是随便一推就倒的地儿,城墙厚,炮楼密,阎锡山在这儿埋了太多心思。
可徐向前不看这个,他盯着的是时间、地形和人手的调度。
他不讲豪言壮语,也不搞情绪渲染,他说:“这仗要打得让别人不敢再守死城。”
他把这仗当成一道算式来算。
坑道怎么挖,往哪挖,炸药放多少,多少天能挖到,炸出来后多大口子能冲得进去。
他不靠感觉,全靠数据。
每天工兵能挖多少米,他都算得清清楚楚。
别的指挥员靠突击,他靠计算。
那时候,坑道挖得像蚂蚁窝一样,纵横密布。
最远的一条,挖到了城墙底下,黑火药的量也不是随便堆的,是一公斤一公斤掂着来的。
听音缸放在地底下,一有动静就有人盯着,防止敌人反挖。
人家说打仗靠胆量,他这仗打得跟修地铁似的。
可真就是这么个打法,把临汾轰得塌了墙。
三次爆破,第一回把地震了,第二回把城墙震裂,第三回直接炸开了豁口。
按他说的,破口一开,全军冲进去,别等。
冲锋那天,别说突击队,就连写字的、做饭的、包扎伤员的,全上了。
徐向前站在指挥所,手里拿着望远镜,没说一句废话。
他看着部队一波一波往上冲,敌人火力凶猛,可咱人没退。
三天三夜,城拿下了,敌人全歼了。
这仗打完,很多人说,徐向前是拿命换的胜利。
可他自己说得很清楚,这不是拼命,这是用人命换来的时间,是必须打赢的仗。
如果临汾不拿下,太原就稳了,山西的战局就拖了。
打临汾,不是为了一个城,是为了整个方向。
有意思的是,他打这仗,根本不像外面传的那样“硬来”。
他说过一句话:“打硬仗不等于硬打。”他是拿数字说话的,打之前就把损失算进去了。
他知道炸不开,冲锋就是送命。
所以他把爆破放第一位,冲锋放最后一步。
后来人提起这场战斗,总说是“理性打赢了血性”。
可徐向前自己不这么看。
他觉得,理性和血性是绑在一起的。
你算得再准,炸出来的口子再好,没人敢冲也白搭。
可你光有血性,不懂怎么炸,那就是白送。
临汾之后,晋中、太原就顺了不少。
战局一下子翻了个个儿。
敌人心都散了,再也没谁敢死守。
这仗还给部队上了一课,怎么打城市战,怎么打攻坚战,都是从这儿学出来的。
临汾战役打完,徐向前没说什么庆功话。
他坐在地图前,把每条坑道的线路,一个个重新划了出来。
他说以后还得打,还得挖,还得炸。
这不是最后一仗,这是“样板”。
几年后,太原战役打响,还是他指挥。
那时候坑道掘进、爆破流程、火力集中,已经标准化了。
每个连得挖多少米沟,打多少个机枪掩体,修几个防炮洞,都成规定了。
临汾这一仗,直接把城市攻坚战的模板给立起来了。
再往后,1979年对越作战,西线部队搞协同突击,炮兵误差控制得只差几十米,步坦一块冲,工兵前头清雷场,都是那一套路子。
说白了,就是当年临汾那套打法,不断升级演变出来的。
徐向前晚年不爱讲话,也不太爱回忆。
他觉得,仗打完了就完了,该干啥干啥。
他也没写多少回忆录,更多时候是旁人去讲他的故事。
但临汾这一仗,记在了不少人心里。
炮声停了,城墙塌了,人走了,坑道还在地下留着。
徐向前把仗打完后,回到指挥所,第一件事是让人把作战图卷好,说:“这图给下次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