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鲁普雷图位于巴西东南部米纳斯吉拉斯州。我抵达时正是个雨夜。打滑的汽车艰难地爬上陡坡,停在一幢雅致的小楼前。我住的这家酒店不大,一层餐厅,二层住宿,像个家庭旅馆,不过房间收拾得干净严整,窗户紧闭。我之所以对窗户印象深刻是因为第二天醒来时,屋内一片漆黑,正要起身开窗,发现竟没有窗帘,窗户被两片工艺精细的彩色木板堵得严严实实。打开木板,再推开外层的玻璃窗,明媚的雨后阳光扑面而来。后来我才得知,这栋小楼本是18世纪一位庄园主的住所,那时玻璃窗还未普及,店主完整保存了房间原有的木质结构,有一种朴素的复古感。

吃完早饭在周边游逛,我惊喜地发现,不止旅馆,整座城市都完整保留了18世纪的风貌。目光所及看不到现代建筑,连绵的彩色小楼沿着蜿蜒的街道铺陈开来,仿佛行走在一个主题公园般的电影世界中。



黑金城欧鲁普雷图地处巴西高原,东部和南部是高峻的大崖壁。古城坐落于欧鲁普雷图山的斜坡上,沿弗尼尔河河谷而建,颇有层层叠叠的建筑之美。





黑金城的建设者尊重自然,结合当地的丘陵地貌修建了不规则的城市风格,街道蜿蜒起伏,街巷狭窄而幽深,路面用卵石铺砌。房屋大多是白色的平房或两层楼,装饰华丽。

自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欧洲就盛传“南美黄金国”之说,一支支来自欧洲的探险队深入新大陆腹地寻找财宝。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罗·卡布拉尔抵达巴西,宣布这片土地归葡萄牙所有。随后的300年里,葡萄牙人来此定居,从事巴西红木的采伐,并逐渐扩展到甘蔗种植和淘金。1690年前后,一支从巴西海岸进入东南内陆丘陵地带的葡萄牙远征队来到米纳斯吉拉斯州。当时有人从河里取水时捡到一些黑色石块,奇异的是,这些石块在阳光下闪着点点金光,经过仔细考察才发现内含高质量的黄金。

巴西东南山区发现黄金的消息迅速在世界传开,大批淘金者闻风而至。据史料记载,18世纪上半叶,巴西的黄金开采至少引发了3个大洲的人口迁徙:在美洲,早期到达南美的殖民者从圣保罗、亚马孙热带雨林等地奔向金矿所在地;在欧洲,葡萄牙人乘船跨越大西洋涌入巴西,加入开发金矿的队伍中;而采矿急需大量劳力,于是大批黑奴从非洲被贩卖至巴西。随着大量人口定居,人们在群山环抱处建立了城市,殖民者带来了南欧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传统。欧鲁普雷图由此应运而生并逐渐繁盛。最初它被称作“富村”,后来有了今天的名字,“欧鲁普雷图”在葡萄牙语里意为“黑色金子”,因为当地的黄金表面呈现黑色光泽,故城市又得名“黑金城”。至于黑色之谜,人们逐渐发现金矿石中的氧化铁与空气相互作用后使其表面变黑。

有记载称,黑金城鼎盛时期的开采量惊人,加上其他小型金矿,巴西黄金产量一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大量黄金从黑金城经里约运至葡萄牙。500多公里的山路上,运黄金的骡队连绵不绝,法国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在其著作《忧郁的热带》中记载:“当时光靠捡沿途牲口掉落的蹄铁就足以养活一批人。”黑金城的人口一度超过里约热内卢和纽约,成为当时美洲大陆最大、最富有的城市。

不过,黄金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历经百余年后,黑金城附近的矿脉终被采尽,被黄金吸引而来的人们也迅速散去,城市建设戛然而止。黑金城盛景不再,城市风貌就此滞留在了18世纪的繁华瞬间。

金色辉煌下的黑色血泪

几百年后,人们眼中的黑金城宁静而舒适。方圆1000多平方公里的黑金城平均海拔约1100米,古香古色的街道随城市地形高低起伏,住宅和高大教堂错落有致,在青山绿树的映衬下,呈现一片古朴优美的风景。街上行人不多,汽车行驶缓慢,沿街的工艺品、宝石商店里琳琅满目。整座城市仿佛身着18世纪盛装的度假村——如今已是一座以旅游业为主的城市。巴西没有一座殖民城市像黑金城一样保存得如此完整。城中建筑结构仍以石头、土块和木条为主,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建筑历久弥新。大概因为城市注重外墙保养和粉刷,大多数建筑都明亮鲜艳。











黑金城许多建筑、绘画、雕刻都保持着殖民时期的风格,精致多彩的门窗装饰是城市的一大特色,见证了当年的富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