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车主在跑车的时候,都碰到过这么一个问题:明明平台写的是“抽成不到5%”,但是自己跑一个月算下来,抽佣远远高于这个数。似乎把低抽成挂在嘴边,背后再挖一个“隐形陷阱”,成了现在顺风车行业新的游戏规则。某种程度上,这个规则把简单的顺路拉客行为,变成了对车主数学能力的考察。
很多人以为上传驾照就能跑,结果有车主因为驾照过期三天没更新,注册时被卡了半个月。顺风车平台的实名认证要完成人脸核验、驾驶行为评分,甚至要提交手机通话记录——说是防骚扰,但就有司机因为手机尾号带“4”被系统误判“风险用户”,虽然我们也不知道这是什么逻辑。
表面上看平台说自己抽成4.8%,很良心是吧?但服务分低于4.7,抽成直接涨到5.5%。别以为这是危言耸听,有些平台对“服务细节”的考核精确到克。更绝的是,乘客迟到十分钟,车主不过催了两句,就被打了个差评,理由是“耽误他们时间”。
还有些平台的派单系统有个“魔幻”设定:接单后必须开到上车点才算接单成功。这一点对车主非常不友好,比如说车主到了地点了,结果发现乘客把起始位置定位错了,距离真正的上车地点还有好几公里,这中间产生的时间成本和车费成本,都只能由车主自己来承担,平台是不可能补偿的。
更过分的是,平台为了提高接单率,设置了“幽灵订单”。所谓的“幽灵订单”,就是实际的顺路度,跟平台显示的顺路度差距非常大。比如系统显示顺路度95%,实际接驾要绕三个红绿灯,司机要么认亏要么被投诉。
除此之外,还有司乘之间地位的不平等。乘客在车上可以为所欲为,吃零食喝饮料抽烟,司机稍作规劝就面临被投诉的风险,而平台对此类的‘恶意投诉’是毫无作为的。
司机如果遇到乘客迟到,想投诉却得先提交证据链:要拍下车牌、要录对话、要提供导航记录。有车主谨慎行事,行车记录仪以及录像从来不删,就是为了避免类似有理说不清的情况,结果后来更为戏剧的是,真出了事儿,只要不涉及人命关天,平台根本没人看录像,结果发现平台根本没人看录像。
平台鼓吹“顺路赚钱”,但实际接的单子经常要绕路20公里以上。有师傅算了笔账:跑40公里订单,实际空驶回程要30公里,油费比收入还高。更扎心的是早晚高峰,平台奖励“早鸟单”,但司机赶到地点才发现,五单里有四单是去同一个方向——最后只能拼车跑,收入砍半还落个“拒载”投诉。
跑顺风车的本质,是拿时间换钱的游戏,而有些平台的规则设计,正在把司机的时间切割成碎片。用低抽成吸引人入场,却用复杂的规则让人疲于应对。想赚钱,得先练就“火眼金睛”——看懂规则里的文字游戏,算清每单的时间账,否则这顺风车,跑的就不是生意,是赔本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