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事件为真实事件稍加改编,但并非新闻,情节全来源官方媒体
为了内容通顺,部分对话是根据内容延伸,并非真实记录,请须知。
"月薪一万五,包吃住,但晚上得睡我房间。"林教授推了推老花镜,语气平静得像在讨论天气。
李悦攥紧了简历
这笔钱能救妈妈的命,可"陪床保姆"四个字烫得她耳根发红。
邻居们嚼舌根的话在脑子里嗡嗡响,但病床上咳血的母亲比流言更刺眼。
深夜,走廊的木地板发出轻微的吱呀声。
他站在李悦的房门前,敲了敲门,轻声说道:"小李,跟我来一下卧室,我有话跟你说。"
秋日的阳光透过老式木窗,洒在书房里的一摞摞书本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
林德教授坐在藤椅上,手里捧着一本泛黄的学术期刊,眼神却有些涣散。
他七十多岁,头发花白,面容清癯,曾经在学术界叱咤风云的他,如今却被岁月和病痛拖慢了步伐。
林德教授一生致力于历史学研究,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可如今,妻子的早逝和子女远在国外,让他独自面对这座空荡荡的老宅,孤独如影随形。
随着年龄增长,林德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慢性心脏病和关节炎让他行动不便,日常琐事如做饭、打扫都成了难题。
子女虽常通过电话关心,却无法回国陪伴。
林德是个独立惯了的人,起初不愿麻烦别人,可几次深夜突发胸闷,让他意识到必须有人在身边照料。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聘请一位保姆,专门负责生活起居。
由于病情需要,他特别注明了需要一位“陪床保姆”,晚上睡在房间内的小床上,以便随时应对突发状况。
这一特殊要求让许多应聘者望而却步,但高薪的诱惑也吸引了一些急需用钱的人。
招聘启事贴出后,林德的邮箱收到了不少简历。
他逐一筛选,排除那些只看重薪水却缺乏耐心的人。
他想要的,不仅是一个能干活的保姆,更是一个真心愿意照顾他的人。
那天,阳光明媚,林德坐在书房里,翻看着应聘者的资料,目光停在了一份简历上。
简历的主人叫李悦,二十五岁,照片上的她清秀可人,眼神明亮,透着一股倔强的韧劲。
她的自荐信写得朴实却真挚,提到母亲重病急需手术费,愿意全心全意投入这份工作。
林德被信里的孝心触动,决定约她来面试。
面试那天,李悦穿着一件简单的白衬衫,头发扎成利落的马尾,站在老宅的木门前,略显紧张地整理了一下衣角。
她深吸一口气,按响门铃。
林德亲自开门,上下打量了她一番,语气温和:“你是李悦?进来吧。”
李悦点点头,跟着他走进客厅。
屋子里摆满了书架,墙上挂着几幅书法,空气中弥漫着老宅特有的陈旧气息。
李悦有些拘谨,坐在沙发边上,手指无意识地攥紧。
林德开门见山:“你知道这份工作的要求吧?白天干家务,陪我去医院检查,晚上得睡在我房间的小床上,随时照顾我。”
李悦点头,脸颊微微泛红,但眼神坚定:“我知道,教授。
我不怕辛苦,只要您给我这个机会,我一定好好干。”
她顿了顿,声音低了下去,“我妈得了肺癌,手术费还差一大笔,我真的很需要这份工作。”
林德听后,沉默片刻。
他看着李悦清澈的眼睛,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为了理想和责任咬牙坚持的模样。
他又问了几个问题,比如会不会做饭、能不能接受长期加班。
李悦回答得有条不紊,还提到自己以前在家照顾过生病的奶奶,懂得如何照顾老人。
林德心中已有决断,但还是多问了一句:“陪床保姆的工作,很多人觉得不方便,你不介意?”
李悦微微一笑,语气真诚:“教授,我只想救我妈,别的我都不怕。”
面试结束后,林德送李悦到门口,告诉她三天后会通知结果。
送走李悦,他坐在书房里,久久地望着窗外的槐树。
其他应聘者中,有经验丰富的阿姨,也有更年轻的女孩,但李悦的真诚和孝心让他印象深刻。
三天后,他拨通了李悦的电话:“小李,明天来上班吧。”
电话那头,李悦的声音带着颤抖的喜悦:“谢谢您,教授!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李悦正式上岗的第一天,起了个大早。
她穿着简单的蓝色围裙,站在厨房里忙碌,为林德准备了清粥、蒸蛋和几片青菜。
林德闻着饭香走进餐厅,看到桌上的早餐,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小李,你这手艺不错啊。”
李悦腼腆地笑:“我妈教我的,她说吃得清淡对身体好。”
吃完饭,她麻利地收拾碗筷,又开始打扫房间。
林德的书房堆满了书和资料,她小心翼翼地擦拭书架,整理散乱的纸张,生怕弄乱了教授的宝贝。
白天,李悦陪林德去医院做例行检查。
她推着轮椅,细心地帮他上下车,还在候诊时递上水杯,提醒他按时吃药。
医院里人来人往,李悦忙得满头细汗,却始终面带微笑。
林德看着她忙碌的身影,心里生出一丝暖意。
晚上,李悦睡在教授房间的小床上,床头放着一盏小灯,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起初,她有些不适应,毕竟和陌生老人同处一室,多少有点尴尬。
但她很快调整心态,告诉自己:这是工作,也是为了妈妈。
林德对李悦的表现很满意。
她不仅勤快,手脚麻利,而且做事细心,连他爱喝的茶水温度都掌握得恰到好处。
有一次,林德不小心打翻了水杯,李悦二话不说蹲下清理,还笑着说:“教授,您专心看书,这些小事交给我。”
林德看着她忙碌的背影,忍不住感叹:“小李,你这丫头,真是难能可贵。”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李悦和林德之间渐渐建立起一种信任。
林德发现,李悦不仅是个好保姆,还是个有心人。
她会留意他的饮食偏好,特意学了几道养胃的菜;她还会帮他整理书稿,把散乱的手写笔记誊抄得工整清晰。
有时,林德讲起历史上的趣闻,李悦听得津津有味,还会好奇地问:“教授,那时候的人真会为了一个信念走那么远吗?”
林德被她的求知欲逗乐,笑着说:“当然,信念是人活着的根。”
李悦也在林德的影响下,重新燃起了对学习的兴趣。
她小时候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就辍学打工,早就忘了书本的模样。
可在林德家,她被满屋的书吸引,闲暇时会偷偷翻看几页。
林德注意到她的好奇心,主动借给她几本通俗的历史书,还鼓励她:“小李,你脑子聪明,有空多读点书,知识能改变命运。”
李悦感激地点头,晚上点着小灯,埋头苦读,像是找回了丢失多年的梦想。
两人的相处越来越融洽,林德不再把李悦单纯当保姆,而是像对待学生一样,分享自己的见解和人生经验。
李悦则从林德身上学到了耐心和智慧,她开始憧憬,如果妈妈病好了,自己或许也能重新读书,过上不一样的生活。
林德也从李悦的笑容里感受到久违的活力,他甚至开始期待每天的早餐时光,听她讲些村里的趣事。
然而,外界的闲言碎语却悄然滋生。
邻居们看到李悦一个年轻姑娘整天出入林德家,难免生出揣测。
有人在背后议论:“这小姑娘,图啥?不就是看上老教授的钱吗?”
还有人阴阳怪气地说:“陪床保姆,啧啧,谁知道晚上干啥。”
这些流言传到李悦耳朵里,她气得眼眶发红,却不愿向林德诉苦。
她知道,解释只会让流言更甚,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行动证明自己的清白。
林德也听到了风言风语,他气得拍桌子:“这些长舌妇,闲得慌!”
他特意找来几个爱嚼舌根的邻居,当面澄清:“小李是我请的保姆,工作认真,对我像对亲人。
你们少在这胡说八道!”
邻居们被他严肃的语气震住,讪讪散去,可私下的议论并未完全停息。
李悦感激林德的维护,却也更坚定了要做好工作的决心。
她告诉自己:只要对得起良心,别人怎么说都无所谓。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悦和林德的关系愈发像家人。
她会在林德生日时悄悄做一碗长寿面,林德则会在她疲惫时递上一杯热茶。
两人在彼此的陪伴中找到了生活的慰藉。
直到一天晚上,林德从书房上楼。
他站在李悦的房门前,敲了敲门,轻声说道:“小李,跟我来一下卧室,我有话跟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