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宣誓就职、开启新一届总理任期后,澳方罕见拒绝了美方的反华要求,甚至还公开扬言:美国算什么?中国要比美国重要10倍!



据澳媒5月15日曝料,面对特朗普发出“对华贸易战”的邀请,澳大利亚贸易部长法瑞尔明确表示了拒绝,并强调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此次阿尔巴尼斯的连任,将会给中澳、美澳贸易带来何种转机呢?



法瑞尔在接受《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专访时直言:“中国是我们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澳大利亚而言,对华贸易要比对美贸易重要10倍。”



他的这一表态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实实在在的经济数据。

据官方统计显示,2023至2024财年,澳大利亚对华出口额高达2120亿澳元,而同期对美出口仅为370亿澳元,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面对特朗普政府发出的“对华贸易战”邀请,澳大利亚的拒绝并非意气用事。

澳方在5月3日选举后向美国提交的关税减免提案中就明确表示,“不会为了达成协议而妥协”。



这种底气源于澳大利亚驻美大使陆克文与美国商务部长、贸易代表的多轮博弈,更源于中国市场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阿尔巴尼斯政府的政策转向,是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2018年,在美国的裹挟下,澳大利亚曾对华为5G设备实施禁令,导致两国关系跌至冰点。



这种对抗性政策直接冲击了澳大利亚经济,2020年,其对华出口额同比下降14.5%,牛肉、葡萄酒等传统优势产业遭受重创。

在此背景下,痛定思痛的工党政府自2022年起启动“破冰之旅”,通过三年努力使中澳贸易恢复至正常水平。



这种回暖在数据中尤为显著,2025年2至3月,澳大利亚对中国的谷物饲养牛肉出口量超过2万吨,同比暴涨近40%。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澳合作正从单纯的经贸往来向多维领域延伸。



今年5月,贵州省在悉尼举办文化和旅游推广周,两地签署旅游合作备忘录,推动人文交流进一步深化,中澳科学家合作开展的中子星研究项目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些案例表明,中澳关系正从“政冷经热”向全方位合作迈进。

不过,面对特朗普政府的邀请,澳大利亚的拒绝,无疑给美澳关系蒙上阴影。



作为“奥库斯”核潜艇项目的重要参与者,澳大利亚已承诺投入3680亿澳元,但要到2040年才能接收首艘潜艇。



并且特朗普政府对钢铁和铝征收的新关税,可能导致向澳大利亚交付核动力潜艇的计划延迟,并造成后者的采购成本大幅增加。

这种“高投入、低回报”的合作模式,无疑引发了澳大利亚国内对战略自主性的担忧。



在贸易领域,美国的施压同样令澳大利亚心寒,今年3月,特朗普政府以“清偿债务”为由,拒绝给予澳大利亚钢铝产品关税豁免,导致澳方直接损失超过12亿美元。

这种“交易式”外交让澳大利亚意识到,美澳同盟已从“互信合作”转向“利益博弈”。



面对特朗普政府的施压,澳大利亚采取“双线策略”,一方面,在军事领域继续参与“奥库斯”框架,维持与美国的安全合作。

另一方面,在经济领域加速拓展与中国的合作,这种平衡在阿尔巴尼斯即将与特朗普的会谈中尤为关键。



在这场即将到来的美澳谈判中,贸易问题预计将成为谈判焦点,而澳大利亚的底线已十分明确:不会以牺牲对华贸易为代价换取美国的关税减免。



澳大利亚的抉择,为全球提供了处理大国关系的新思路,在中美博弈加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新评估自身利益。



欧盟近年来在对华政策上呈现“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态势,既参与美国主导的科技联盟,又积极拓展与中国的经贸合作。



这种务实态度与澳大利亚的做法不谋而合,折射出一个基本事实: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任何国家都难以承受“选边站”的代价。



对于中国而言,澳大利亚的转向印证了“以经济合作促政治互信”的有效性,通过扩大市场开放、深化人文交流,中国正逐步构建起与西方国家的新型合作关系。

这种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地缘政治对抗,而是以共同利益为纽带,推动国际关系向更加稳定、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展望未来,中澳关系仍面临挑战,在政治领域,双方在人权、南海等问题上的分歧依然存在。

在经济领域,美国可能进一步施压澳大利亚,要求其在供应链“脱钩”中选边站队。



然而,澳大利亚的务实选择表明,在多极化的世界中,任何国家都无法仅凭意识形态或军事同盟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澳大利亚拒绝美国反华要求的背后,是对国家利益的清醒认知,是对中澳关系回暖的积极回应,更是对单边主义霸权的无声抗议。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今天,澳大利亚的选择或许能让我们看到:合作共赢,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