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总决赛刚打到G4,首钢被新疆按在地上摩擦,三节落后超过30分,镜头扫到替补席上的曾凡博,坐在轮椅上,双手捂脸,眼神里那股子沮丧和不甘,真不是装的,这场面要是拍成纪录片,估计能让北漂球迷心疼好几天,问题来了,首钢本来都快摸到总冠军奖杯了,结果曾凡博突然赛季报销,再加上他官宣签约美方经纪人,准备夏天重启NBA冲击之旅,这等于直接把首钢的夺冠计划给打乱了,别说主教练,连普通球迷都得跟着叹口气,这届总决赛,真是命运拐点。

回头捋一捋,曾凡博这波决定其实并不算太意外,毕竟伤情刚爆出来的时候,他就已经向主治医生请愿,问能不能打封闭上场,结果被医生直接拒了,这种时候谁都能看出来他的“狠劲,但身体就是硬伤,没法硬来,CBA的赛程和强度本来就大,能坚持到常规赛收官已经不容易,进入季后赛,曾凡博的数据再上一层楼,场均29分钟砍下15分、4.2篮板,三分命中率43.3%,这对于一个刚进联盟三年的年轻球员来说,已经很能打了,尤其是他在攻防两端的拼劲,真不是数据能完全体现出来的东西,首钢攻防转换、阵地拉开、篮下保护,只要小曾在场,球队的士气和节奏都不一样,这话听着像吹,但只要看过比赛的都能懂。



但现实往往比剧情还要狠,首钢1-3落后,CBA历史上还没哪个队能在这种大比分下逆转夺冠,曾凡博自己也明白,这可能是他离总冠军最近的一次,偏偏命运开了个玩笑,伤病说来就来,这时候再看他签约美方经纪人,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摆烂跑路,其实未必,22岁的年龄,正是冲击更高舞台的节点,CBA这三年,小曾成长有目共睹,从22赛季初出茅庐到现在的当家主力,他用表现回馈了首钢,也对得起球迷的期待,常规赛场均14.7分、4.7篮板、1.5盖帽,三分命中率40.5%,这些数据放在联盟小前锋里绝对有排面,关键是他这种类型的球员,如果一直留在CBA,说实话上限也就这样了,谁不想看他去NBA或者NBL试试水呢。

当然,曾凡博的决定引发了不少争议,为什么总决赛还没结束就要宣布签约、准备离队,其实答案也不复杂,球员做出职业选择的窗口期就那么短,尤其是NBA选秀、夏季联赛的节奏很紧,错过了可能就是一辈子的遗憾,首钢想留人,球迷也想看他圆梦,但职业篮球的本质就是优胜劣汰,谁都得为自己的未来做打算,曾凡博这次签的是Equity Sport,背后有詹姆斯哈登这样的NBA大牌,资源和平台都不错,换句话说,他不冲一把,难道等到25、26岁再试吗,到时候连身体都跟不上了,还谈什么梦想,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再说了,选择出国打球其实也不全是赚钱的选择,NCAA那会儿小曾就体会过海外打磨的苦,钱少事多,还要牺牲曝光度和安逸生活,没点野心真扛不住,这次他主动走出来,虽然存在风险,比如NBA冲击失败,回头只能去NBL或者澳洲联赛继续磨炼,但这就是职业球员的成长曲线,只有经历过失败和流浪,回头再看CBA,才会更有底气,况且他也没把话说死,留了后路,没准明年夏天又穿上首钢球衣,谁说一定非走不可呢。

但话说回来,首钢这边的计划算是被彻底打乱了,原本指望小曾复出带队冲冠,结果一场伤病加转会操作,直接打乱了球队的化学反应,主帅临场调整空间变小,队友之间的默契也要重组,短期内肯定影响战斗力,放长远看,首钢如果没办法补强核心,明年恐怕还得陷入重建或者半摆烂状态,这对于志在冲冠的球队来说,确实是沉重一击,球迷们网上对喷也好,点赞回怼也罢,说到底都不希望看到主力就这样离队。



整个CBA大环境其实也一样,每年都有人才流动,年轻球员想出国,老将想回归,市场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博弈每天都在上演,曾凡博这次事件就是现实缩影,既有球员个人梦想的拉扯,也有俱乐部运营的无奈,站在管理层角度,肯定希望核心留下,冲击总冠军,站在球员自己立场,不拼一把怎么对得起青春,至于球迷,更多时候只能选择理解和祝福,毕竟谁都不想看着自家孩子一辈子窝在家门口。

结尾再回到那晚的镜头,曾凡博轮椅观战、捂脸落泪,这一幕可能会成为很多首钢球迷心里的痛,但也是CBA职业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青春、梦想、伤病、选择,每个字都沉甸甸的,未来还长,故事还会继续上演,球员走了,球队还在,冠军还得去争,只能说,人生如球场,起起落落,谁都得拼到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