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做出了完全相反选择!

五角大楼的空军参谋长戴维·阿尔文承认,在现代战争中,预警机执行空中目标探测风险极大,未来可以考虑逐步取消。



美国2026年军事预算方案出炉,特朗普直接把军费拉到了历史新高点,高达一万一千多亿美元。

在预算如此充足的情况下,美国议会却主动提出取消购买预警机,就因为他们认为预警机的存在风险太高。

中国却在不断研发预警机,中美两国真的做出了相反的选择吗?预警机到底有用没有?



美国人害怕预警机是有理由的,2019年8月,美军航母上的预警机在着陆的时候,撞坏4架战斗机。

事故原因为预警机没有勾住拦阻索,撞上了两架停放在甲板的“超级大黄蜂”战斗机,而飞溅的碎片又造成另外两架战机受损。



美国海军E-2D预警机着舰瞬间

美军不敢再用预警机的理由不是因为这个飞机没用,而是他们认为,最先进的预警机E-7也挡不住敌人的定位和攻击,还不如不用不买。

E-7正在由波音公司制造,等它应用到实战中,技术上就可能已经过时了。美国预警机头顶有一个雷达,导致它很容易被敌人探测到。



但是我国在更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氧化镓雷达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我们的空警-500使用全圆盘式的相控阵天线,扫雷达的时候是360度无死角,范围均衡,盲区控制得特别好。

相比之下,E-7A那个前边后边各装一块“顶帽”天线的设计,结构上就吃亏,先天存在一些探测盲区。



除了雷达技术上的代差隐忧,预警机自己作为大型、慢速的空中平台,它的脆弱性也越来越明显。

这家伙天上飞着,个头大、速度慢,妥妥的一个高价值“慢靶子”。我国在远程甚至超远程空空导弹技术上的发展,正直接威胁着这类飞机的生存。



E-7A就算咬牙造出来投入服役,也可能面临一个尴尬境地:一开机工作,雷达信号一发出去,位置可能瞬间就暴露了,立刻就可能变成远程火力的活靶子。

这花大钱弄出来的飞机,上去了能不能活着回来,都成了个问题。因此美国提出,把预警机的指挥功能转移到卫星上。



但是现在的卫星技术还没办法完全代替预警机,E-7机上除了一般机组人员外,还有约10名航空作战管制官,以实时解读雷达数据并指挥友军飞机。

卫星对战场的感知和研判没办法像在一线的预警机那么及时和精确,未来或许可以取代,现在还是得用预警机。



美国之所以这么担心预警机,本质原因是中国和俄罗斯的高超音速导弹发展太快,他们太担心飞机被敌人打,因噎废食。

中俄两国的确在这个领域进展神速,比如我们的东风-17,俄罗斯在乌克兰用的“匕首”、“先锋”这些型号,都让美国人如坐针毡。



冷战那会儿,美苏之间或许还存在一种默契,就是不太去攻击对方的导弹预警系统。但现在不一样了,时代变了,太空已经被公开视为新的作战领域了,谁都不会心存幻想。

这些高超音速武器,发射平台多、飞行轨迹变幻莫测、飞得高度也更低。它的红外信号特征非常微弱,这使得美国人那套早期天基红外预警卫星很难有效地发现和跟踪它们。



美国人自己评估,拦截这类高超音速目标,难度是拦截常规弹道导弹的10到20倍。这意味着他们耗费几百亿美元打造的现有反导拦截网,在这些“大国之盾”面前,能起到的作用大打折扣。

面对这种严峻局面,美国国防部不得不重新审视他们在天上的预警架构了。靠现在的防空系统,根本就应付不了来自同等级对手的复杂威胁。



于是,他们提出了一个方案:构建一个多层次的导弹预警体系,把高、中、低三种轨道上的资源都整合起来。

这里面的核心概念之一,就是搞一个“扩散型低地球轨道”跟踪层。初期计划发射几十颗带着红外传感器的跟踪卫星,未来可能要扩充到几百颗。



他们的目标,就是想通过这种“撒豆成兵”的方式,提高对高超音速导弹等新兴威胁的预警精度和跟踪能力。

但是卫星也不是百分百安全的,俄罗斯和中国都在大力发展反太空能力,手段多种多样。有那种能直接把你的卫星撞下来的动能反卫星武器。



还有那种非动能的反制手段,比如在高空搞个电磁脉冲让你电子设备失灵,或者用激光把天基光学传感器的“眼睛”弄瞎,甚至通过网络攻击瘫痪你的地面控制站或者卫星本身。

而在更广阔的太空领域,他们为了对付高超音速导弹这种战略性的大威胁,花巨资构建起来的庞大天基预警网络,又不得不面临着对手越来越强的反卫星技术挑战。



你在天上布了眼,对手就想办法把你的眼挖掉。

无论是放弃或缩减E-7A采购转向卫星预警,还是砸大钱去构建多层次的天基导弹防御体系,美国人的路都不好走。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军事依赖巨额投入的道路到底还能不能持续走下去,最终能有多大效果,现在真是被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空中大脑”这个角色一定会不断的进化,无论它以后是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在如今这个阶段,预警机都是无可替代的选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