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一个花的名字,美丽姑娘卓玛拉,你有一个花的笑容,美丽姑娘卓玛拉。”

从麻醉中醒来,4岁的小卓玛在亲友的簇拥下,多少因为紧张而显得手足无措。而当她对着过去的照片,又比了比现在的自己,腼腆地笑起来。


一旁小卓玛的父母,眼眶已经湿热。女儿是先天唇裂,由于条件有限,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想笑而不能,对这个年纪的孩子而言,实在有些残忍。

直至几周前,乡里给他们家去了一通电话:有专家团队可以免费给孩子做手术!

为了这场手术,全家人三天前就坐上拖拉机、客车一路辗转,从日喀则市的谢通门县来到拉萨古城。好在,一切的颠簸都没有白费。

不通藏语的医生们,未必听得懂小卓玛父母的话,但有一个词他们听得分外响亮,“扎西德勒”。

而小卓玛的故事,只是“雪域格桑”科技志愿服务项目在高原播撒下的万千微笑之一。


这群白衣使者用八年光阴,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完成了一场关于微笑的温暖长征。

当第一缕晨光掠过冈仁波齐峰顶时,雪域高原无数绽放的笑颜,正映照着格桑花最绚丽的模样。

防线

穿行“世界屋脊”,是一种危机四伏的冒险,海拔表每攀升百米,凶险便成倍陡升:

稀薄空气化作隐形绞索,在唇边收紧;骤起暴风卷起雪粒,剐蹭着皮肤;而避无可避的高原反应,让血氧暴跌。

这对很多初入藏地的专家志愿者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体验。但他们有着不得不来的理由。

据统计,截至2018年西藏自治区60家公立医院口腔科登记的口腔医师只有134名。而基于条件的局限,这里的从业者们少有机会合作,更别说学术交流的平台。

可见,搭建专业的帮扶平台,筑造起藏区口腔健康防线,有多么刻不容缓。


2017年开始,中华口腔医学会开展了“雪域格桑”科技志愿服务项目,前后组织共计186人次的专家志愿者赴藏。

这里面,不乏郭传瑸、张志愿、俞光岩、周学东这样全国知名的专家。当然,最多的还是口腔医学领域中,实战经验丰富临床专家和中青年专家。

开展理论授课,培训操作技能,筹建西藏自治区口腔医学会,推动西藏口腔执业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基地落成……

2024年,学会首次向西藏开展驻地志愿服务。彼时,著名专家岳林带领医师孟戎在藏进行了为期3周的科技志愿服务。


“要让显微治疗技术在冻土扎根!”他们走访了各个医疗机构,进行了显微镜下操作和橡皮障隔离术操作培训。全藏六地一市,60余位学员参与其中。


8年的时间里。岳林11次登上雪域高原开展科技志愿服务,这也让她被当地医生亲切地称为“岳妈妈”。

现代医学的器械碰撞声与不同语言交织的讨论声,声声入耳。

格桑花的秘密,在于它能在冻土中积蓄力量,待阳光初现时倾尽所有绽放。

笑容

当“雪域格桑”科技志愿服务的队伍穿越5000米海拔,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显微镜与现代化牙椅。

所过之处,现代医学的精密齿轮与藏地古老的人性光辉咬合转动,让高原上的笑容变得不再奢侈。太多瞬间值得铭记:

当唇腭裂患儿术后第一次完整念出“阿妈啦”时,藏袍衣袖上满沾的泪水;

当藏区的医生用学会捐赠的牙科动力系统为牧民取出困扰多年的阻生齿,设备系上了哈达;

当夕阳为布达拉宫鎏金时,跑来跑去的孩子们早已习惯完成每天两次的“刷牙大比拼”;

当某个寻常傍晚,老阿妈抱着曾孙女坐在门槛上,用完整的牙齿轻轻咬开一颗奶渣糖,童谣伴着晚风飘向远方……


事实上,这些年“雪域格桑”的品牌公益项目在当地已经深入人心。

依托西藏自治区口腔医学会,中华口腔医学会将“西部行”“雪域口福行”“边疆微笑行”等公益项目引入雪域高原。以“雪域口福行”为例,该项目前后已为1000位贫困中老年人免费镶牙。

另一方面,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项目覆盖藏区。2021年,志愿者们冒着强烈的高原反应到达海拔4500米以上的阿里,通过为儿童提供窝沟封闭、局部用氟等预防措施,有效降低儿童龋齿发病率。

还有,口腔健康科普大讲堂下基层,如火如荼。自2017年起,中华口腔医学会在拉萨、山南、林芝、日喀则、那曲、昌都等地组织科普大讲堂活动20多场次,陆续向各单位捐赠口腔临床实用技术书籍500多册、宣传资料10000多份。

造血

海拔数千米医院的培训室里,一场特殊的“毕业典礼”正在举行:

知名专家讲解种植体维护要点,亮起的电子屏,展示着手术的规范和要点。窗外远山圣洁的皑皑白雪,仿佛成了新时代的注脚。

此前,在中华口腔医学会的积极帮扶下,西藏自治区首次通过了国家级考试基地评估,为西藏地区的口腔执业医师准入工作的规范化、权威性开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也是2020年开始,每年实践技能考试前,中华口腔医学会都会坚持组织专家,线上给藏区的口腔医师考官进行执考培训。

这个场景,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西藏口腔医学会完成了从“被动输血”到“主动造血”的历史转身。

此刻,当年志愿者带来的种子,已长成自主培育的“高原学术林”。


数据见证蜕变,对拉萨市4家口腔医疗机构的问卷调查表明,科室全部配备了口腔显微镜,并在根管预备、根管充填治疗中使用惠及广大患者。

截至2024年,学会所属13个专业委员会(分会)吸纳20名西藏自治区的基层口腔医师为全国委员、青年委员,为雪域高原口腔医师搭建了国家级层面的学术交流平台。

这些骨干医师已成长为自治区口腔医学发展的中坚力量,在雪域高原上播撒着口腔健康的种子,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而今,西藏自治区口腔医学会已成为推动西藏口腔医学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团结和凝聚自治区全体口腔医学科技工作者,不断推动区域口腔医学学术的繁荣与发展。


格桑

八年前,当第一批志愿者穿越唐古拉山口时,他们或许没想到,那些在高原反应中涤荡的热血,会催生出如此磅礴的蝴蝶效应。

从千山之巅到万川之源,从春风化雨到格桑花开满雪域,他们仍在书写新的篇章。

对了,格桑花在藏族文化中是“幸福”“美好”的象征。这种花耐寒抗旱,能在高原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寓意着坚韧、希望与生命力。

中华口腔医学会公益办公室负责人葛凤庆表示,团队以格桑花自喻,既表达他们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克服困难提供科技志愿服务的决心,也寄托了对当地民众健康福祉的美好祝愿。

当科技带着温度落地,当文明怀着敬畏交融,真正的帮扶不是简单的给予,而是唤醒,不是冷冰冰的迭代,而是赋能。

雪线之上,冰河作佩;晨昏之间,云霞为裳。

而这场始于八年前的风雪征程,仍在向着更高更远处生长,如同高原永不停息的江河,永远奔向生命的春天。

【科技志愿风采】

科技志愿服务是中国科协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贡献智慧力量、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奋斗目标的生动实践。多年来,中国科协充分发挥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组织优势,完善资源下沉和赋能机制,形成上下联动组织体系,广泛动员引领广大科技志愿者深入田间地头、社区校园、厂矿企业,为群众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充分彰显了科技志愿服务的时代价值和道德力量。

为进一步塑造科技志愿文化,中国科协之声开设“科技志愿风采”专栏,讲好科技志愿故事,展示先进典型风采,为强国建设凝聚更加磅礴的科技志愿力量。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子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