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延安中学前身是上海市真如中学,成立于1946年,1979年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至今已有79年的办学历史。作为首批市实验性示范性学校,延安中学秉持“轻负担、高效益、多类别、有层次、个性化”的育人策略,在教学实践中锻造出“轻负高效”的延安经验。
数学特色、科技见长
五育并举书写人生的精彩答卷
“数学特色、科技见长、人文相济、和谐发展”是延安中学的教学品牌。多年来,延安中学基于“老老实实办学,呕心沥血育人”的延安办学传统,不断与时俱进,形成了以“延安”为内涵的办学理念。以“延”为育人途径,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的延伸性学习中“学以致用”“学以致思”,更“学以致创”。
科技教育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领域之一。走进校园,最直观的感受是:这里,是一所用“科学精神”唤醒青春潜能的育人高地。学校现已建成15个科学教育创新实验室,涵盖离子液体、分子生物、物联网、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每一间实验室都是一扇通往未来的窗口,照亮延安学子的成长之路。
而科学也不再只是教材中的知识点,而是实验台上的探索、现实世界中的追问、未来世界中的创想。学校通过开展“基于项目学习”的研学活动,拓宽科技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每位延安学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创新课题,并在真实的科研情境中不断提升科创技能和方法,培育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家用节水装置设计、生物质废弃物利用、国货崛起调查……一系列科创课题展现着延安学子的“奇思妙想”,凭借这些科创实践,学校在各类重大创新赛事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奖数位列全市前茅。
而以“安”为育人目标,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健身以安身立命;学会学习以安贫乐道;学会做事以安邦定国。在教育新要求下,学校坚持“五育并举,立德树人”,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放在首位,使学生具有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形成了具有延安特色的多元化课程体系。
数学学科以“挑战极限、追求卓越”的育人理念引领学生直面国际竞赛舞台,将抽象的符号化为逻辑理性和思想美学;物理学科打通“书本与现实”的通道,将学科的本质“理性思维与证据推理”根植于学生心中;英语学科实现数字化工具的全面常态化应用,实现技术与人文的深度交融,这样独具匠心的学科教学不胜枚举。学科之外,民乐、合唱和舞蹈等艺术团队强劲发展,民乐、田径和健美操获批上海市一条龙建设项目;体育专项化教学为学生找到终身热爱的健身方式;30余个区、市和国家级社团丰富多彩……学校多学科教育特色鲜明,普及教育与特长培养齐头并进,培育出无数科创人才和艺体之星。
2024年,延安学子获得物理学术竞赛团体一等奖、“未来杯”双语演讲冠军等584项荣誉;在数学、生物、英语和化学等市级学科竞赛中,共有35人次获奖。走上全国巅峰,他们在“学宪法·讲宪法”活动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一等奖;模联社获全国第八届中学生模联大会“杰出代表团”;健美操队代表上海获全国冠军;校桥牌队代表上海队获全国银牌;在多类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有多人次获得一等奖,不仅如此,延安学子还在国际赛场不断绽放中国智慧,在世界航海模型锦标赛中,学校海模队斩获3金1银。2024年,延安中学入选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通过了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达标验收,获批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
教师专业培养、教学轻负高效
他们活力成长的背后有一群新时代育人铁军
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航向,延安中学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深度融入教育血脉,全力推动教师队伍迈向卓越发展之路,对青年教师的悉心培育正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为此,延安中学在青年教师培养上不断“下功夫”,深化“双导师–三阶段”模式,形成具有延安特点的师徒传帮带:即新教师入职配备学科导师与德育导师,并在三年内完成“教学规范年”“专业发展年”“特色形成年”阶梯成长,使之成为做人真实、做事务实、作风朴实和功底厚实的延安人。
延安中学还创立“延青智汇坊”,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助力青年教师不断学习,扩大视野,提升教育教学的创新能力,快速成为“立德树人”的行家里手。“延青智汇坊”定期举办教学案例分析工作坊,在教育专家与骨干教师的专业指导下,不同学科背景、不同教龄层次的青年教师打破了学科壁垒,相互交流与借鉴,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为学校的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注入了青春力量。
2024年,延安中学新增2位正高级教师、5位上海市“双名工程”成员,5人入选区卓越教师培养导师并挂牌工作室,20人为区卓越教师培养学员;33位教师获评区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及新秀称号。
面对“双新”教学改革的要求,延安教师队伍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双新”理念真正落地?学生如何获得更好的发展?学校如何实现高原上建高峰的发展目标?为此,他们积极探索新的校本研修模式,将课堂教学改进研究的“大主题”与日常教学中教师们每天生发的“微问题”相结合,形成了以“跟踪推进、研精究微”为特色的问题驱动式“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修模式。
例如,生物教研组聚焦于“如何界定学科核心素养的进阶水平”“如何设计兼顾知识建构与素养提升的教学活动”“如何对教材实验进行基于校情的微改造”等关键问题,组织开展实践探索与集体研讨,致力于将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在一次次的研究中,教师的专业理解不断深化,教学设计日益精准,学科育人的路径也愈发清晰。
无数独具匠心的教学智慧凝结成了“轻负高效”的延安经验。2024年,学校数字化赋能案例获评教育部智慧教育优秀案例,2个课例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程,1个课题入选中国教育学会课题;学校市级课题《示范性高中多元化创新课程建设研究》获评市第八届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市级项目《上海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研究与实践项目》获评“优秀”等第;14节“真情境–深融合–高质量”市级公开课吸引全市各区教师莅临观摩。
图片来源于延安中学
撰稿:何郁柠
编辑:史焕焕
责编:高 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