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当地时间5月15日,法国驻塞内加尔大使馆发布了一条低调却分量十足的声明:法国已将位于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港口区域的一处军事基地正式移交给塞内加尔政府。这是今年以来,法国在塞内加尔移交的第三处军事基地。而按照计划,到2025年夏季之前,法国在塞内加尔境内的所有五处军事设施将全面撤出,彻底终结其在这一西非国家长达数十年的军事存在。
对于法国来说,这无疑是又一次“体面但不得不接受”的战略收缩;而对于非洲大陆而言,这则是另一场“殖民时代幽灵出境”的历史转折。
这一事件的背后,是一股正在席卷整个西非乃至法语非洲的反殖反霸浪潮。从马里、布基纳法索到尼日尔,从乍得到科特迪瓦,如今轮到塞内加尔,非洲国家对法国军队的“驱逐”早已不再是零星行为,而是一场有组织、有背景、有逻辑的“系统性清场”。这不仅仅是军事基地的物理腾退,更是对法国所谓“安全承诺”与“伙伴关系”的集体否定,是非洲国家在经历数十年“法式干涉主义”之后发出的坚决回应。
而法国并不是悄然撤出,而是“被迫交还”。法国驻军之所以逐步撤离,绝非基于“任务完成”或“安全稳定”,而是因为其在非洲的政治信用彻底破产,军事存在逐渐沦为激化当地反法情绪的导火索。表面上是应邀驻军、反恐协作,实际上却是利益控制、政局干预、资源掠夺。
塞内加尔作为法语非洲中最稳定、最“亲法”的国家之一,其如今明确要求法国撤军,释放出的信号尤为强烈。这不再是“反法阵营”的呐喊,而是曾经的法国“朋友圈”都开始翻脸。去年12月31日,塞内加尔总统法耶在新年讲话中正式宣布法国驻军将于2025年起撤出。而如今撤军计划不仅没有延迟,反而提前推进,法国接连“吐出”三处军事基地,这显然不是“战略主动”,而是现实压力所迫。
这一趋势的根源,深埋在法国对非洲数十年殖民遗产与干涉主义外交的深层矛盾之中。法国一方面以反恐、经济援助、培训合作等名义维持军事驻扎,另一方面却不断介入非洲国家的内政,在政权更替、资源开发、经济结构方面处处插手。所谓“军事合作”早已变质为主权操控与安全依附。越来越多非洲年轻一代已不再接受“二十世纪的老话语”:安全不能靠外军,发展不能靠附庸。
更重要的是,法军的“安全承诺”不仅未能实现地区稳定,反而在多个国家造成了反效果。以马里为例,自法国撤军后,尽管一度面临安全真空,但在新政权主导下治安结构迅速重组,反法情绪迅速转为政治共识。而布基纳法索、尼日尔等国更是主动要求法国滚出国境,甚至在国际平台上公开质疑法国的“反恐失败战略”。
此番塞内加尔加入“驱逐法军”的序列,不是突发事件,而是趋势的延续。本质上,法军在非洲的所有基地都已进入“倒计时阶段”。科特迪瓦总统瓦塔拉在2025年新年讲话中也提出法国应撤军,标志着法语非洲内部也达成共识:非洲必须拥有自己的安全主权。
对于法国而言,这是一场失控的外交溃败。它标志着“法非关系”的核心支柱,军事控制正被一国又一国瓦解。法国在非洲的战略资源布局、法郎区货币控制、语言文化投射都将因失去军事支撑而松动,法式“非洲后院”神话也正在土崩瓦解。
而对非洲而言,这是一场“重新书写安全战略版图”的主动重构。多国正在谋求通过与俄罗斯、中国、土耳其、伊朗等新兴力量建立更加平衡的军事合作,摆脱对单一旧殖民国的依赖。这不是所谓的“投靠新霸主”,而是非洲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意识觉醒:安全不是被保护,而是自己建立;命运不是依附,而是自己掌握。
法国退出非洲,是历史的必然,是现实的倒逼,是非洲民族独立意识的阶段性胜利。但也要警惕,法国或西方势力未必就此罢手。未来他们可能会以“安全外包”“军事顾问”“区域联防”等新形式试图回流,这就要求非洲国家在“撤军”之后,必须真正构建自己的战略自控力与防务独立体系。
法国在塞内加尔交还的第三处基地,不仅是土地归还的标志,更是非洲自主权力加速回归的信号。下一处是哪?不是“是否交出”,而是“何时彻底清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