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继4月克什米尔地区致命袭击案震动南亚后,印度政府的一项“隐秘”报复计划正悄然加速:对巴基斯坦农业命脉,印度河水系实施战略性“卡喉”。据路透社5月16日报道,印度已启动对杰纳布河取水能力的重大提升项目,计划将兰比尔运河延伸至原先长度的两倍,将当前每秒40立方米的引水量暴涨至150立方米,几乎是合法水权范围的极限操作。这并非普通基础设施建设,而是新德里对伊斯兰堡祭出的“水战筹码”,而它将深刻改变印巴冲突的下一阶段战略版图。
兰比尔运河并非新事物,它早在英国殖民时期就开始为查谟地区提供灌溉。然而,此次计划的扩建和提速,尤其是在《印度河用水条约》被印度单方面暂停之后,其性质已从“水利工程”蜕变为“战略对抗工具”。更何况,这三条即将被重新调度的河流,印度河、杰赫勒姆河和杰纳布河,正是1960年印巴通过世界银行调解签署的水资源分配协议中,明确划归巴方优先使用的河段。如今,印度不再隐藏其意图,而是直接动用“基础设施重塑”之名,将水流控制的主动权攥入己手。
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政治宣战。要知道,《印度河用水条约》被誉为全球最稳定的跨境水资源协议之一,即使在印巴战争和军事冲突多次爆发之时也未曾被暂停。但这次不同。2024年4月22日克什米尔袭击事件发生后,印度总理莫迪迅速将责任归咎于巴基斯坦支持的恐怖组织,尽管伊斯兰堡方面矢口否认与事件有关。但就在袭击案发生数天内,莫迪内阁就宣布印度将“重新审视水资源管理政策”,随即叫停了与巴基斯坦就水权问题的所有对话。
这背后的信号再清晰不过:既然边境停火难以震慑对手,那就掐住他赖以生存的水源。而一旦动手对象是河流,那影响的将不只是印巴两国政府,还有数千万生活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信德省等农业区的农民和家庭。印度对杰纳布河水量的控制能力若从40立方米/秒提升到150立方米/秒,极有可能导致巴基斯坦下游灌溉水量锐减,直接冲击春耕与秋收。如果未来印度在杰赫勒姆河或印度河本体也采取类似措施,巴基斯坦面临的将不仅是农业减产,更可能是区域性干旱与粮食安全危机。
这就是“水战”的本质:看似和平手段,实则是零度边缘的战争升级方式。而这场“水压战”并未因印巴近期达成的停火协议而停止,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披露,印度有关部门对兰比尔运河扩建的讨论在袭击案后一周内即被莫迪亲自下令启动,即使在随后与巴基斯坦实现边境“临时降温”后,运河项目仍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换言之,水不是谈判筹码,而是战略控制工具。即便“停火”是暂时的,但“制水权”必须牢牢握在自己手中。这再次暴露出莫迪政府近年来在外交与边界策略上的一贯套路,所有地缘问题工具化,能打就打,不能打就卡,要么关关税、要么卡数据、再不行就掐水。对中如此,对尼泊尔如此,对巴也一样。背后的核心逻辑,是建立“区域性绝对主导地位”,将每一条通道、每一滴水、每一寸边境都纳入印度国家安全框架中。
对于巴基斯坦来说,这将是一场缓慢但残酷的绞杀战。面对军事不对称和外交孤立,水资源将成为其无法承受之重。伊斯兰堡当然也不会坐以待毙。预计未来几个月内,巴基斯坦将在联合国、伊斯兰国家合作组织(OIC)、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框架下,对印度发动外交攻势,指控其违反国际法、破坏地区稳定。但这种斥责能否阻挡印度的实质操作,恐怕不容乐观。
中方在此问题上需保持高度警觉。首先,印度动用河流作为战略杠杆的行为一旦被默认或视为“主权操作”,将在中印其他争议流域(如雅鲁藏布江下游)激发政策连锁反应。其次,巴基斯坦是中国“中巴经济走廊”的核心伙伴,其农业水源一旦被印度战略操控,将直接影响区域稳定性与中巴供应链安全。最后,更重要的是,中国应推动构建区域性“跨境水资源协调机制”,防止“水源地国家”在政治冲突中任意操控河流作为战略武器。
这场印巴“水压战”,本质上是一场21世纪地缘冲突的新形式样本。它证明,在热战不可行、经济制裁空间有限、国际干预失灵的当下,控制自然资源正成为现实政治中最具压迫性的手段之一。而莫迪掀开的这一道“水刀锋”,也正在逼近下一轮南亚地缘危机的临界点。看似平静的水面下,其实已是战意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