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一则令人震惊却又似曾相识的消息,再次刺痛了中东这片本已伤痕累累的土地。据NBC和彭博社等多家媒体引述知情人士,美国特朗普政府正在秘密制定一项将多达100万名巴勒斯坦人从加沙地带“永久迁往”利比亚的计划,甚至已与利比亚方面展开初步磋商。这一提议不仅打破了人道与主权的底线,更唤起了历史中一次次灾难性“人口置换”的阴影。
尽管白宫方面迅速否认,称“此类报道不属实”,“实地情况无法支撑这样的计划”,但在中东问题上,美国政府的否认从来都不等于无事发生。倘若没有内部讨论的苗头,相关细节如何会流出?更何况,这类“爆炸性构想”并非首次出现在特朗普团队的政治想象之中。早在特朗普第一个任期内,他的“世纪协议”就曾隐晦提出“通过第三国安置解决难民问题”的主张。如今再现利比亚选项,显然是旧梦重提,只不过更加明目张胆,也更具毁灭性。
首先,这项“迁徙方案”的实质,是一次彻头彻尾的政治清洗。将百万加沙人永久逐出家园,本质上是否定了巴勒斯坦人民的“回归权”,断绝了其在加沙的历史根基,客观上助长了以色列对加沙的长期军事占领。这与国际法中“不得强迫迁移平民”的原则背道而驰,更彻底粉碎了两国方案的最后幻想。而利比亚这个“安置地”,则更是一场人道主义灾难的预演。
14年来,利比亚陷于动荡,东西政权分裂,民众水深火热。无论是的黎波里政权还是哈夫塔尔军阀,都无力维持国家稳定,更遑论安置百万外来人口。美国国务院自己都建议公民“不要前往利比亚”,却又试图把100万巴勒斯坦人塞进这个火药桶,这不是“援助”,而是另一种形式的驱逐。把战乱的难民赶进战乱国家,把中东的伤口移植给另一个已经奄奄一息的民族,这是赤裸裸的地缘政治算计。
据NBC报道,作为交换条件,美国可能解冻冻结十多年的利比亚政府资金。这笔资金原是卡扎菲政权留下的外汇资产,被西方在2011年利比亚战争后冻结,用于政治杠杆之需。如今美方竟打算用这笔“赃款”作为人口清洗的“交易筹码”,一边满足以色列的“清场”需求,一边扶持利比亚代理人政府,重构其地缘代理体系,一举数得。
然而,这样的算盘能打响吗?从目前的反馈来看,计划显然遭遇了来自巴勒斯坦方面的坚决抵制。哈马斯高级官员纳伊姆明确表示:“巴勒斯坦人扎根于祖国,将为家园战斗到最后一刻。”这句话不仅是哈马斯的表态,更是数百万巴勒斯坦人内心最深处的誓言。一个连血泪都未干的民族,不会接受强加的流放命运,更不会屈服于殖民逻辑包装下的“移民工程”。
与此同时,以色列政府选择沉默,既不确认、也不否认。这种“暧昧”正说明其在该计划中的知情程度并不低。要知道,自2023年10月新一轮加沙冲突爆发以来,以色列右翼政权始终以“清除哈马斯”为名,实施地毯式轰炸与大规模驱逐,其对“后加沙时代”的设想早已包含“非军事化、去巴勒斯坦化”两个要点。美国突然提出“人口再安置”,难道只是“偶然巧合”?
而特朗普政府的外交行事风格,也为此事的可信度添加了浓厚注脚。特朗普在其执政时期曾多次以“外包问题”为方式处理复杂的国际议题:在叙利亚问题上让俄罗斯和土耳其兜底,在阿富汗问题上撂给塔利班,在墨西哥问题上“外包边境管理”……此次意图将加沙难题外包给利比亚,也完全符合其一贯逻辑。
令人警惕的是,这项“流放百万难民”的构想一旦打开先例,将极大动摇整个国际社会在难民、迁徙、主权与人道议题上的共识基础。将来是否还会有第二个“利比亚”、第三个“临时安置区”?是否还会有更多弱国被迫承担“转运站”的屈辱角色?在这种以强凌弱、资本换命的逻辑之下,所谓的“国际人道秩序”还能剩下什么?
这场风波也再次印证了一个残酷现实:中东人民的命运,仍然被外部大国冷酷操控;即使在“后美军时代”,美国依旧以资本、话语权和政治操弄,左右着千万无辜者的生死去留。今天是利比亚和加沙,明天呢?也许是苏丹,也许是也门,或者更多被肢解和操纵的失败国家。而这一切,都会被包装成“和平、安置与重建”。
结局会如他们所愿吗?不。巴勒斯坦人不会答应,利比亚人民不会答应,全世界所有曾经经历殖民与灾难的国家,都不会答应。加沙的命运,应由加沙人民自己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不应成为他国外交筹码。一场政治清洗,不应被当作人道主义工程粉饰。在这个强权横行、道义崩塌的时代,仍需有人站出来说“不”。否则,明天我们看到的,不只是难民潮、爆炸和哀哭,还有文明的溃败与人类最后一点良知的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