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6年5月,时任中南局第一书记的陶铸被调进北京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



这时的他仕途正盛,于是便被某些人盯上了,他们想把陶铸磨炼成一把利刃,谁料竟遭到陶铸拒绝。

随后厄运便降临到陶家人身上,陶铸失去人身自由后,每每陷入痛苦之时,都是妻子曾志默默陪在身边。

这对夫妻过去常因鸡毛蒜皮争吵不断,如今难关面前却沉淀出异常坚韧的感情。

两年后曾志被约谈告知,丈夫要到合肥去,她可以跟随,也可以留在广东插队,无论选哪种二人皆不会再有交集。

陶铸得知消息后,力劝妻子留在广东,他选择把生的希望留给曾志,毕竟二人还有女儿留在世上。



陶铸与曾志

临分别前,曾志仔仔细细替丈夫洗了个澡,或许她也已经察觉,这是自己最后一次为丈夫洗澡了。

送别丈夫后的曾志该如何面对今后的生活,在那场风云变幻中她又是否能迎来光明?

独自坚强地生活

离开了亲人到达合肥的陶铸身体状况急转直下,他已经不能吃饭,不能起床了,而此时他的所有情况,曾志已完全无从知晓。

1969年12月初,曾志来到粤北山区工作,纵然生活的境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却没有怨天尤人,依旧积极乐观,曾志手头偶尔富裕时会煮点糖醋肉,大方的她也会分给邻居一些。



那个年代能吃上肉已属于很难得的事情了,村民们都知道她是勤劳善良的女人,因此投桃报李,每次家里长出新鲜的蔬菜、瓜果都会给她送去。

山上的劳作虽然辛苦,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还是能让她获得不少慰藉。当然,曾志除了积极参加劳动外,也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每到晚上,她就拖着病弱的身体,埋头在昏暗的灯光下,一个字一个字地书写材料。

然而岁月不饶人,那时的曾志已经60岁了,从体力和精力上来说,与旁人差得不是一截两截,再加上广东气候潮湿,她的身体实难支撑。

于是曾志决定给周总理,邓颖超夫妇写封信,信中委婉地表达出广东天气潮湿难耐,妇女普遍劳动强度大。



而她已经六十多岁了,就是再卖力也难跟上年轻人的进度,不甘于落后于人的曾志提出想要调到北方工作。

周总理夫妇收到信后,觉得于情于理都应该答应她的要求,于是在周总理的安排下曾志转到陕西临潼干休所工作。

很快广州军区工作人员在帮助曾志办理转移手续时,还告诉了她一个好消息,远在甘肃临夏的女儿也可以转来临潼。

得知母女终可团聚,曾志激动得泪流满面,过了一段时间后,曾志的女儿也转到临潼干休所内的解放军26医院工作,不仅如此曾志的侄女也一并转来帮助打理她生活的琐碎诸事。

就在一切看似尘埃落定,新生活的希望越来越近时,问题又发生了。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曾志的组织、工资、医疗保障、供给是由四个不同地方来解决。

当年通讯不便,各组织部门间无法信息共享,自然办起事来有诸多不便,遇到紧急情况,很有可能寸步难行。

想要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在于,将曾志的所有关系全部转移到干休所办理。也就是说曾志要转为军人。



但由于曾志身处旋涡当中,这件事不是凭普通干部三言两语,就可以完成的。

于是曾志左思右想,犹豫了好几天后,终是拿出纸笔,给毛主席写了封求助信,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正是这封信改变了她往后几十年的命运。

毛主席的回信

求助信寄出后,曾志心中也没底,就在她以为这封信石沉大海时。

1973年3月某天曾志突然接到一个电话,陕西省委书记李瑞山让她去西安一趟。



这一路上曾志的心都有些惴惴不安,她实在不知道西安之行究竟是好是坏。哪承想李瑞山一见面便告诉她,自己是受伟人所托,帮助曾志解决问题的。

听到这,曾志不由地哽咽起来,虽然寄信时心底略有一丝期待,但事实摆在眼前时,仍让人如坠梦境。

李瑞山也感觉到了她的激动情绪,略稳稳对方后,接着说:

“毛主席给出的意见是,你有两个选择,一是可以留在西安,由省委来安排以后的工作,二是调回北京。”

得知自己可以回北京了,曾志是再也忍不住了,毕竟时移世变,她早已断掉了回北京的念头,谁承想自己居然还能有回去的那天。

因此曾志是不假思索,果断提出自己要回北京。

其实在当年来说,曾志之所以能得到不同照顾,一是因为她本身就是坚定的共产党员,二是源于她与毛主席多年的革命友谊。

曾志除了身为陶铸的妻子,她还是我党早期革命战线的领导者之一。



坚定的共产主义女战士

曾志湖南宜章人士,她自幼聪明伶俐,性格掐尖要强男孩子气十足,15岁时听说家附近的军事农民运动讲习所招生,她是兴致勃勃报名参加了。

第一堂军事课上,不少娇滴滴的女娃子吃不了苦就转到政治讲习所去了,只有曾志咬牙坚持下来,成为讲习所里毕业的唯一女兵。

曾志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便从衡阳农民协会的妇女干事做起,初生牛犊不怕虎,她凭借身上的一股“泼辣劲”,是带着农民自卫军抄地主豪绅的家,打开粮仓救济穷人。

1928年,曾志随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农民军来到井冈山,也正是在这里她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伟人的风趣幽默、平易近人给曾志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大家在井冈山时能吃到最好的食物就是红米饭和南瓜汤了,有一次众人说笑间不知是谁冒了一句:

“咱们吃得这么差,主席家说不定吃得跟咱们不一样。”

玩笑过后众人便四散了,唯独耿直的曾志记在心里,她想去看一看毛主席家的饭到底跟战士们一样不一样。

拿定主意后,她先后两次在饭点突然闯入毛主席家,甚至直接掀开锅盖,看到底是什么饭,“检查”几次后发现毛主席确实在跟大家“同甘共苦”,曾志对伟人也愈发崇敬起来。

旁人面对这样的无礼行为,可能早就火冒三丈了。但毛主席却从不放在心上,因为他知道曾志就是这么个风风火火的性格。

革命战友情谊深,井冈山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曾志和毛主席、贺子珍等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曾志在工作中无疑是个极其要强的女性,有一次中央要组织干部到敌后进行武装斗争,丈夫陶铸也收到了工作调令,曾志便想同丈夫一起,但当时组织有规定一律不调女同志。



曾志很是气愤,她直接找到毛主席提要求,认为自己做了那么长时间的地下工作者,怎么就没有资格去敌后战场,不能因为是女性就被特殊对待。

对于她的一再坚持,毛主席也很是支持,于是党中央便特批曾志也到南下沦陷区打游击。解放战争进入关键时期,曾志夫妇被派往东北沦陷区组织敌后游击斗争。

此时他们唯一的女儿陶斯亮只有4岁,夫妻二人临行前将年幼的女儿留在了延安保育院,曾志紧紧拥抱了一阵女儿后,便将她的小手交给了杨顺卿战士,并说:

“如果我们回不来,这个孩子就是你的了。”

这就是艰苦岁月中的革命党人,每每需要冲锋陷阵时,他们总是义无反顾,不计较个人得失,为革命奉献一切。

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先后任武汉市军管会物资接管部副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委书记,省委委员等职务,此时的曾志满身都是干劲。



她从不愿被人称为“某某夫人”,更想凭借自己的努力有所作为,曾志几乎将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工作和学习上,她孜孜不倦地努力着,沉浸在事业的快乐当中。

但是这一切突然在1966年5月戛然而止,面对种种变化,曾志并不怨天尤人,更没有轻言放弃,她顽强坚韧地活着。

在周总理的关怀下,曾志来到临潼,就在她以为自己将在那里度过一生时,毛主席的信又让她燃起新的希望。

1973年3月8日,曾志将能回京的消息告诉家人后,大家都忍不住抱头痛哭,接着便马上收拾行囊,坐上了从西安开往北京的火车。

这一路上,曾志望着窗外一闪而过的景色,她的心情也是起起伏伏,久久不能平静。

回北京后的日子

下了火车的曾志是既疲惫又兴奋,他们一家人被一位工作人员引领着来到中组部招待所,这便是曾家人暂时的落脚处。



这天还在招待所的曾志突然收到通知,汪东兴要来看她。二人见面简单地寒暄过后,汪东兴说到了曾志未来的去向问题:

“你来北京后,就不要再忙着工作了,按离休来算,由中组部供养。”

这本是汪东兴为曾志所做的打算,但事先也需要获得对方的同意。因此他紧接着又问:

“对于这个安排,不知道你是什么意见,是否同意。”

对于曾志来说,这无疑是最好的安排,她连忙点头应了下来。接下来的日子里,几乎每天都是好消息。

不仅是曾志的生活问题解决了,就连她家人组织也一应做好了相关安排,曾志女儿陶斯亮转到空军总医院工作,曾志的两个小外孙也可以到中组部上幼儿园。

他们一家人被安置在中南海对面的南长街6号。曾志觉得长久以来笼罩在头顶的雾霾正在渐渐散去,她的心中腾然升起希望,或许丈夫的事情也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



曾志在北京的生活算得上是安逸,因为没有工作,所以闲暇时间她见了几位当年的老战友,像是叶飞、江华等人。

历经种种变故,依然能安然无恙站在彼此面前,大家心中皆是无限感慨,他们相互鼓励,共同等待着云开雾散那天的到来。

曾志怀揣希望,她和女儿开始四处奔走,为丈夫陶铸生前的事情忙碌着,母女俩到图书馆翻找报纸杂志,找到与陶铸生前有交集的人,曾志就这么把碎片信息一点点汇集成材料,再一份份地送。



1975年,已是人大常委的曾志参加了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也是在这次会议上,她见到了阔别9年的周总理,那时的周总理瘦削疲惫,与她印象里英姿勃发的样子大相径庭。

会议休息期间,周总理偶然见到名册上还有曾志的名字,突然想起来自己为她转到临潼工作的事情,便召见了她。

谈话间总理还不忘关心她的身体状况,曾志感动不已,久久不能平静。

1年后,广播里传来周总理病逝的消息,曾志流泪满面,她为人民失去了这样一位伟人而感到悲痛。

然而没多久,又一个令全国人民伤心欲绝的消息传来,毛主席去世了。曾志满含热泪向毛主席的遗体做了最后的告别。

对于伟人,曾志是由衷地敬佩,她曾说:“毛主席是我的指路人。”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革命情谊。



曾志一生经历过苏区、游击区、国统区等各种复杂环境,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之所以能幸存下来,并不是“福大命大”,而是她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是矢志不渝的女战士。

最后

云开雾散,重见光明的这天终于来了,1978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为陶铸和彭德怀举行了追悼会。追悼会由叶剑英主持,邓小平和陈云致哀悼词。

10年后在北京某医院内,女战士曾志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她走得清白、淡定、从容,只留下一纸交代: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需要京外家人来京奔丧……



她的骨灰按照生前遗嘱,一分为二,一半与丈夫合葬在广州白云山下,一半送回井冈山,那是她战斗之路的淬火地。

参考资料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敢与毛泽东当面顶撞的女人——曾志》

延安新闻网 《【重温红色延安故事】曾志:我属于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