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乳山市北部的午极镇辖区内,有个叫作“中庄”的村落。从字面上看,“中庄”这个地名很普通。因此,笔者之前虽然从这附近路过一次,但当时并未过多留意。直到近期查阅民国版《牟平县志》时,才偶然发现该村其实挺有历史底蕴。(注:中庄村旧时属老牟平县第七区午极镇管辖。)
(▲中庄村和泽上村的位置示意)
该村的历史底蕴,主要体现在一座名为“海云寺”的古刹上。关于这座古刹的基本情况,《牟平县志》的记载是:
“海云院,俗称中庄院,在七区中庄村西三里许,有宋碑一,额曰‘敕建海云之院’,碑文中有‘宋大中祥符五年壬子十一月十七日立’字样可辨,现以其庙产分设泽上、中庄小学各一处。”
按照上述记载,海云院又称中庄院,在中庄村以西三里左右,其寺院内保留有一块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时所立的石碑,至牟平县志修纂时(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已有九百余年的历史,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古刹。
但可惜的时,由于历经风雨剥削,民国之际这块宋碑的原文就已不能全部辨识。这座海云院具体由何人所建?建寺之际,周边都有哪些檀越捐资?这些信息现已无从知晓。(注:古寺碑文上的功德榜姓名,是探究地方姓氏的重要线索。)
虽然留存信息较少,但通过古刹“海云院”的立碑时间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早在北宋之际,中庄及其周边区域应该就有一定规模的先民居住。
不过,现有的史志资料只能将中庄村的历史推至明代初期。按照《乳山市志》《乳山市村庄志》的说法,明永乐年间于、刘二姓迁此定居,因地处山夼之中,故取名中庄;清代张、李、王等姓分别由泽上、大崮头和前松椒迁入。上世纪末统计,该村人口超过500户,以张、李、王三姓居多,此外还有于、刘等姓。(注:中庄邻村泽上的张氏
海云寺废弃的具体时间,《牟平县志》并未明确记载,但结合上下文可以判断是在民国前期。当时新式教育逐渐推广,不少寺院都被改建为学校。海云寺的庙产即分建为泽上、中庄两所小学。
其中,泽上小学的信息在县志中有所记载,称:区立泽上小学,在第七区泽上村,校舍二十一间,全年经费六百九十六元(银元)。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统计,该校有教职工三人,学生六十七人。”
考虑到泽上小学只是依托海云寺的部分庙产所建立,这座古刹当年的规模之大,便可想而知了。
以上只是根据县志所做的简单介绍。民国距今不远,想必中庄、泽上两地的朋友对海云寺以及由庙产所建的两座小学应该有更多了解。在此,也欢迎大家进行补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