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近期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备受关注,两国关系的“竞争”与“破冰”成为全球焦点。
回顾历史,中美之间的关系总是历经波折,从二战时期的盟友协作,到冷战中的破冰之旅,再到改革开放后的深度合作。
有三位美国总统在不同历史节点推动中美关系走向合作,塑造了两国长达半个世纪的互动格局,他们分别是谁?
20世纪30年代,美国深陷经济大萧条,罗斯福上任伊始便推出新政逐步恢复经济,此时欧洲战场硝烟弥漫,而亚洲的中国已独自抗击日本侵略多年。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正式对日宣战,罗斯福开始认识到中国战场的战略价值,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不顾国内反对将中国列为重要盟友,通过《租借法案》向中国提供援助。
截至1945年,美国一共向中国提供了价值8.25亿美元的步枪、飞机、卡车、药品等。
尽管这些援助占美国对外援助总额的比例不足5%,且因运输线艰险实际抵达中国的物资打了折扣,但确实极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国军队的装备短缺问题。
特别是由退役美军飞行员组成的飞虎队在滇缅战场击落日军飞机千余架,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罗斯福力主中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当时英国担心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曾公开反对,但罗斯福坚持认为一个稳定的中国是亚洲和平的基石,也是制衡苏联的重要力量。
1945年4月,中国正式成为联合国五常之一,这一地位不仅源于中国在二战中的巨大牺牲,也离不开罗斯福的支持。
遗憾的是,罗斯福在联合国成立前一个月病逝,未能亲眼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而他的离世成为中美关系的转折点,随着战后国共内战爆发,美国逐渐转向支持国民党,战时积累的合作基础开始松动。
第二位美国总统则是尼克松。
当时美苏冷战进入白热化,苏联在核武器和常规军力上全面扩张,美国则深陷越南战争泥潭,与此同时中苏关系因珍宝岛事件降至冰点,尼克松在此时提出想要通过改善中美关系。
从1972年尼克松踏上中国土地,到1979年双方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尼克松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也成为首位访问新中国的美国总统。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已不可逆转,对于苏联来说,更是陷入中美联手的战略包围,加速了其衰退进程。
尼克松在离开中国时说:“我们在这里完成的不仅仅是改变中美关系,更是改变了世界。”
布什与中国的渊源始于1974年,当时他就曾骑着自行车穿行北京胡同,与普通百姓交流,他也是美国历史上首位真正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的“中国通”总统。
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急需技术、资金,布什延续了尼克松的务实路线,推动美国企业与中国合作,并支持中国加入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他顶住国内压力维持中美之间高层对话,避免中美关系全面倒退。
在经济领域,老布什推动建立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促成数百个科研项目合作,为中国的科技进步提供了助力。
在文化领域,他还积极支持中国申办奥运会,成为首位现场观赛的美国前总统。
老布什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贯穿一生,他强调“尊重差异”,认为中美应在“求同存异”中推进合作,而非将意识形态差异扩大为对抗。
三位总统的亲华政策,本质上是美国全球战略的考虑,但不可否认他们的决策客观上为中国提供了发展机遇。
罗斯福让中国跻身国际舞台,尼克松打开外交新局面,老布什助力改革开放。
然而国际关系始终受利益驱动,随着中国崛起,美国对华政策从合作转向遏制,贸易战、科技封锁、军事威慑轮番上演。
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三位总统的故事提醒我们,大国关系需要超越短期利益,在尊重彼此核心利益的基础上寻求共赢。
中美关系的航船可能会遇到风浪,但只要双方把握好航向,就能驶向更广阔的海洋。
参考资料:
1. 《罗斯福与中国》(陶文钊,2014年)
2. 《尼克松回忆录》(理查德·尼克松,1978年)
3. 《老布什与中国》(周文重,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