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伊斯坦布尔谈判:一场南辕北辙的“政治秀”
文|清哲木
2025年5月15日,俄乌双方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重启直接谈判,这场被称为“伊斯坦布尔2.0”的会谈被国际社会寄予厚望,但最终沦为一场“政治秀”。双方在核心议题上自说自话,谈判未达成任何实质性成果,只是交换1000名战俘达成一致意见,这次谈判我看了一下新闻,双方的彼此战略目标的根本对立——俄方试图固化战场成果,乌方对领土寸步不让,双方均将谈判作为政治博弈的工具。
谈判的核心障碍在于双方诉求的南辕北辙。俄罗斯*要求乌克兰承认克里米亚及乌东四州的“入俄”结果,并承诺“永久中立化”,本质是将军事占领合法化;而乌克兰坚持恢复2022年前的边界(包括克里米亚),并强调加入北约是“主权权利”,甚至以“自主研发核武器”为威胁。乌方依托《联合国宪章》主张领土完整。
即便在程序性议题上,双方也针锋相对:俄方主张“边打边谈”以维持军事压力,乌方则要求“先停火再谈判”以争取重整军备的时间。这种立场差异实为战场主动权的争夺,谈判桌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战场。
谈判的形式远大于内容。尽管泽连斯基曾高调宣称“只与普京谈”,但俄方仅派出总统助理梅金斯基率团,普京本人未现身;乌方最终也临时变卦,由国防部长乌梅罗夫代替泽连斯基出席。这种高层缺席降低了谈判的权威性,暗示双方均无实质妥协意愿。此外,谈判时间多次推迟,代表团级别争议不断,甚至因“代表团未到场”被迫延至次日,进一步暴露了双方的敷衍态度。美国的介入更添戏剧性。特朗普虽宣称“可能参与调停”,但结果没有去。高层缺席与议程敷衍注定谈不出结果。
对俄罗斯而言,谈判是缓解国际制裁压力、分化西方阵营的工具。俄方提出“无条件谈判”,意在塑造“和平追求者”形象,但其核心条件(领土现状、乌克兰中立化)从未改变。俄军虽控制乌东四州80%领土,但受兵员短缺和制裁拖累,难以全面占领,谈判成为巩固既有利益的替代方案。乌克兰的妥协则更多出于西方施压。乌克兰实则通过参与谈判争取美国援助的延续。
这场谈判的失败,印证了“战场上得不到的,谈判桌上也难实现”的现实逻辑。双方在技术性议题(如战俘交换)上或能达成局部协议,但领土与安全架构的根本矛盾无解。俄乌冲突已演变为一场消耗战,谈判成为双方争取时间、调整战略的缓冲带,而非通向和平的桥梁。
未来,俄乌或将陷入“边打边谈”的朝鲜战争模式,而国际社会的分裂(如美欧对制裁的分歧、土耳其的孤立调停)将进一步延宕冲突的终结。这场“政治秀”的落幕,不过是下一轮博弈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