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2024年10月,以军血洗加沙的“铁剑行动”还余波未平,2025年5月,以色列又一次启动了新一轮大规模军事进攻,这次它的名字叫“基甸战车”。
以色列国防军于当地时间5月16日正式发布声明,宣布“基甸战车”军事行动全面打响。所谓“战车”,说得直白点,就是要用坦克履带把加沙彻底碾成焦土。在声明中,以军声称过去一天已对加沙地带实施“大范围打击”,并调动陆军部队“占领战略区域”,将持续扩大地面行动,目标直指“释放被扣押人员”“击溃哈马斯”,最终实现“完全控制”整个加沙地带。
熟悉以色列军政话术的人都知道,这种措辞一旦出现,意味着一件事:全面占领,毫无妥协。所谓的“打击恐怖主义”,不过是一个幌子;所谓的“解救人质”,更像是战车碾压的合法借口;所谓的“保护以色列公民”,实际上是对巴勒斯坦平民的系统性清洗。
这次“基甸战车”行动并不是一次单点军事打击,而是一场经过充分准备、目标明确、节奏紧密的系统化战争。根据以方官员透露,这场行动的四大核心目标分别是:第一,“控制”整个加沙地带,并保留长期掌控权;第二,推动巴勒斯坦平民大规模向南迁移,变相“种族隔离”;第三,持续性毁灭性打击哈马斯,无差别剿灭所有可疑目标;第四,阻断哈马斯获取人道援助,彻底斩断其社会基础与补给网络。
这四条,合起来是什么?是军事、政治、经济、社会全方位的“拔根行动”。以色列不满足于“打哈马斯”,它真正的意图,是让加沙作为一个“人类聚居区”彻底从地图上消失。在这场“战车碾压”之下,加沙已经不再是一个城市带,而成为了一块“可被清空”的战略空地。
这一套战争逻辑,正在模仿美国在伊拉克、阿富汗的占领模式,但更冷血、更直接、更赤裸裸。以军无视国际法中对战区平民保护的基本规定,直接将“迁移平民”列为作战目标;更将“阻断援助”作为战略手段,硬生生地把饥饿和缺药变成“武器化”工具。而在这个过程中,所谓的“人质解救”则沦为宣传战的道德遮羞布。甚至有分析认为,以军某些作战步骤故意拖延,就是为了在媒体节奏上与“人质谈判”形成拉锯感,从而模糊对战争暴行的公众聚焦。
令人愤怒的是,国际社会的反应再次显示出冷漠与虚伪。美国拜登政府除了“呼吁克制”“希望防止人道主义灾难”等一贯废话之外,没有任何实质制衡。西方主流媒体则将“基甸战车”描述为“为了解救人质的必要军事措施”,甚至不惜重复以色列国防军的官方口径,把“行动升级”包装成“精准清除”。而对加沙上百万人口的生存危机,却集体装聋作哑。
这不是新闻现场,这是21世纪的战地直播。在“基甸战车”的轰鸣声中,巴勒斯坦平民正被迫向南撤离,数十万人流离失所。联合国数据显示,加沙已有超过70%的基础设施在去年以来的攻击中被摧毁,如今再次遭遇地面战推进,几乎所有医疗系统已接近崩溃。在北加沙,仍有大量儿童、老人无法撤离,而以军的“战略占领”正在切断一切通道。
“基甸战车”不是打仗,它是一种暴力重构秩序的工具,是一种殖民者重新划定主权疆界的方式。以色列根本不打算把哈马斯当成“组织”来处理,而是要把整块土地上可能支持它的人全部清除,这是最原始的“集体惩罚”模式。他们的目标从不是谈判桌上的妥协方案,而是要在履带压过之后,重新定义谁有资格活在这块土地上。
这场战争,已经远远超出了反恐的范畴。它是一次新的巴勒斯坦民族灾难,是中东局势全面失衡的转折点。而特朗普政府在上次执政期间力推的《亚伯拉罕协议》,如今也成为以色列军事扩张的外交外衣。一方面是美以盟友关系持续升温,一方面则是以色列得以放肆推进军事行动,不必担心任何国际代价。
而哈马斯问题的根源,不是在地道里,也不在火箭弹中,而在几十年来以色列对加沙的封锁、压迫、羞辱与系统性掠夺。如果这一点不被正视,那么哪怕今天“击溃哈马斯”,明天还会有新的哈马斯。因为人们在绝望中,才会抓住武装的希望。这不是一场军事冲突,而是一场文明意义上的长期压制。
今天,以色列的战车已经启动,地面部队正在推进,火力仍在升级,加沙仍在燃烧。而明天,谁又能保证不会有下一个“基甸战车”,碾压更多无辜?中东的剧本已经不是“和平进程”,而是“毁灭进程”,而加沙,正是这部剧的祭坛。
世界需要的,不是战车压境的胜利画面,而是对暴力的真正制衡与对人道的最后底线。而现在,底线已碎。战车还在前行,下一次碾过的,可能就是我们共识的最后残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