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急与胡塞武装和解:“认怂” 表象下的战略权衡
当地时间 5 月 6 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与加拿大总理卡尼共同会见记者时宣布:
美国与胡塞武装达成协议,双方同意停止针对红海及曼德海峡航运的敌对行动。
这一消息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 毕竟自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对胡塞武装采取强硬军事打击政策,双方冲突持续升级,此次突然和解背后究竟隐藏哪些深层考量?
一、军事困境倒逼战略收缩:从 “速胜幻想” 到 “止损刚需”
自特朗普重返白宫并推行 “美国优先” 战略以来,胡塞武装持续袭击红海商船与美国军舰的行动,成为其 “让美国再次伟大” 议程中的突出挑战。这些袭击不仅推高全球航运成本、加剧美国国内通货膨胀压力,更迫使美国向中东地区投入大量军事资源。特朗普政府初期试图以强硬军事手段快速压制胡塞武装,却陷入 “高成本、低效能” 的战争泥潭。
从今年 3 月起,美军在红海与也门展开大规模空袭行动。按照美军中央司令部原计划,这场旨在摧毁胡塞武装防空系统、武器库及指挥中枢的军事行动需持续 8-10 个月,却因特朗普政府追求 “选举周期内的速效战果”,被强行压缩为 30 天 “快打模式”。
然而实战结果远超美方预期:
截至停火协议达成,美军已消耗超 7.5 亿美元弹药,对 1000 余个目标投下 2000 余枚炸弹,并部署航母战斗群等重型装备,但未能实现预期军事目标,反而频现意外事故:4 月 28 日,“杜鲁门” 号航母因规避胡塞武装导弹紧急机动,导致一架 F/A-18E “超级大黄蜂” 战斗机坠海;
5 月 6 日,该航母又因拦阻系统故障损失一架同型战机;仅 3 月以来,已有 7 架单机造价 3000 万美元的 MQ-9 “死神” 无人机被胡塞武装击落。
在此背景下,与胡塞武装达成停火协议成为美国及时止损的必然选择。通过撤回军事力量,美国可大幅缩减军费开支,这对于优先考虑国内经济复苏、亟需释放财政资源的特朗普政府而言具有关键意义。
二、地缘政治博弈的双重逻辑:美国的战略妥协与胡塞武装的政治胜利
胡塞武装控制也门约三分之一领土、70%-80% 人口,以及首都萨那、红海重要港口荷台达,其势力范围覆盖也门三分之二红海沿岸,直接影响全球航运咽喉曼德海峡的通行安全。这种地缘政治优势使其在与美国的博弈中掌握重要谈判筹码。
值得注意的是,胡塞武装在停火协议中明确强调 “协议不涉及以色列”,并重申在巴以冲突中支持巴勒斯坦的立场,宣布将继续打击以色列目标。这表明胡塞武装并未在核心政治议题上让步,反而通过与美国的谈判塑造了 “将超级大国拉上谈判桌” 的政治胜利形象,进一步巩固其在也门国内及阿拉伯世界的激进抵抗领袖地位。
对美国而言,此次妥协折射出中东战略的重大调整:
在无法快速击败胡塞武装的情况下,选择减少军事投入、重新分配战略资源。
这种转向背后还隐含对伊核问题的考量:
—— 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与胡塞武装的谈判案例,向伊朗展示 “以谈判替代对抗” 的可能性,为重启伊核谈判创造舆论与实践铺垫,从而平衡其与以色列强硬派在对伊政策上的分歧。
三、协议背后的外交涟漪:美以关系的微妙张力
美国与胡塞武装达成停火协议的决策,在盟友体系中引发连锁反应。据《以色列时报》披露,特朗普政府未提前通知以色列便达成协议,导致以方 “措手不及”。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亲信、战略事务部长德尔默随即秘密访美,反映出以方对美国中东战略转向的担忧。
事实上,以色列作为美国在中东的核心盟友,其安全利益与美国战略深度绑定。但胡塞武装明确将以色列排除在停火范围外,并持续袭击以色列商船,使美国面临 “如何平衡对以承诺与自身战略收缩” 的难题。
共和党内部鹰派议员已对协议提出批评,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直言 “这不是胜利,而是妥协”,认为协议未能彻底压制胡塞武装,反而可能使其将攻击重心转向以色列,加剧地区紧张局势。
四、协议前景的不确定性:中东局势的 “暂时喘息” 与长期隐患
尽管停火协议为红海航运危机按下 “暂停键”,但其可持续性存疑。胡塞武装将继续攻击以色列目标的表态,与以色列近期扩大加沙军事行动的计划形成直接冲突。
随着巴以冲突持续激化,美国作为以色列主要支持者,可能再次被卷入地区冲突,导致停火协议名存实亡。
中东地区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教派矛盾与大国博弈,决定了任何阶段性协议都难以彻底解决结构性矛盾。
此次停火更像是各方势力的 “战略喘息”,而非冲突终结。未来,协议执行效果、美以关系走向、伊核谈判进展等多重变量,将共同塑造中东局势的演变方向。
关注子墨君,获取更多国际热点深度解读互动话题:
在巴以冲突持续升级的背景下,你认为美国能否维持与胡塞武装的停火协议?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特朗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