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为三年制技校就是学修车打铁,没想到能直接参与风电设备调试!”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高级技工学校,晏家辉参与的“校企联培班”课程与风力发电运维标准完全同步。这所被列入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学校,不仅引入德国博世设备,还与贵州电网合作开设能源转型课程,培养出首批32名获得欧盟认证的风电运维工程师。
2024年,毕节职业教育迎来“高光时刻”:新增3所省级优质中职学校,总数达7所,占比全省第一;毕节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签署数字化人才合作协议,将云计算、人工智能纳入实训科目;织金县中职院校开设“祖玛花田管家”专业,将网约车司机、咖啡师等新职业纳入课程体系。
这些变化背后,是《毕节市建设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基地实施方案》的强力推动——职业院校围着园区转、专业跟着产业走,2024年以来向制造业输送技能人才2.3万人。
“西部(毕节)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中心”在毕节市七星关区揭牌。
近年来,毕节抢抓国发〔2022〕2号、国函〔2022〕65号文件重大机遇,制定“1+6+1”政策措施,聚焦补短板、缩差距、提素质、强技能,立足人口优势,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水平,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不断推动建设西部地区重要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基地取得新突破,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提供人才支撑。
在七星关区对坡镇的高标准蔬菜基地,毕节农技人才张洪带着无人机巡察墒情。他通过“产业导师”制度获得中级职称,带领200余农户种植优质辣椒。“过去凭经验,现在有技术‘身份证’!”张洪的手机上,同步更新着省农科院专家的种植课堂,这种“掌上学院”模式已覆盖全市2500余个行政村。
围绕“蔬菜、中药材、马铃薯”等八大特色产业,2024年毕节培训7000余名特色农技人才,推广节水滴灌、无人机植保等300余项技术;选派2586名农技人员驻村帮扶,推广115个新品种,让毕节生态肉类品牌溢价率超过20%;通过“田间课堂+返乡培训”,培养36名技术骨干成功领办33个项目,实现“人才在一线蹲出成果、技术在一线融合产业”的良性循环。
振兴乡村,土地里长出“职业农民”;创新模式,东西部牵手打开新天地。
当金沙县纺织企业负责人方晨在杭州参加产业对接会时,“双招双引”专班已同步安排15名技工奔赴企业生产线。这个长三角驻外服务站促成的合作,让金沙苎麻加工效率提升35%,产品远销泰国、越南。目前,毕节已在杭州、深圳等地设立12个劳务协作站,推动“毕节制造”与“湾区需求”精准对接。
“我们要打造的是可复制的‘人才春耕’样本。”毕节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指着办公室墙上的战略地图介绍,北部依托“劳务协作站”集群化承接东部用工需求,南部发展康养护理等现代服务业人才,中部则聚焦数字经济、绿色能源培养复合型人才。按照《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规划》,至2025年,将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教育服务产业转型能力提高40%,重点领域人才集聚度突破全国均值。
曾经的“人口包袱”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曾经闭塞的乌蒙山区,如今成为东西部人才协作的“枢纽节点”。这片热土上发生的蜕变,正是破解西部发展难题的鲜活答案。站在“十五五”开局的历史节点,毕节将继续以改革为帆、育才为锚,在人力资源开发的蓝海中破浪前行,为现代化贵州建设注入“毕节动能”。(图/文 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