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高起点谋划“十五五”发展举旗定向。本报约请智库专家撰文,就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高质量高水平谋划好上海“十五五”规划建言献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根据我国所面临的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形势所做出的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战略部署,应从三个方面把握战略落地的方法论,不断夯实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第一,坚持先立后破原则,统筹接续新旧动能。产业是生产力的基础载体,是经济发展的根脉源泉,必须处理好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以立为主、先立后破中推动经济实现稳中求进。
尽管面临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浪潮等的冲击,但是传统产业在就业市场中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是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的重要支撑,更是形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前提基础,不能把传统产业当成“低端产业”予以忽视乃至贸然放弃。同时,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主导产业不同,产业发展的阶段进程各异,需要循序渐进推动传统产业更新改造,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让“老树发新芽”。
在此基础上,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有所为有所不为,从制度和技术层面加强引导、支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不断“育新枝栽新苗”。一方面,要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技术底座。
第二,对接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地区分工格局。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集中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都市圈。立足相对较为发达的生产力发展基础,要着力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策源功能,加快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尤其是长三角地区作为全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要发挥挑大梁的作用。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在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方面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尤其在产业安全方面要确保工业母机、装备工业等国之重器的生产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对接国家战略需要构建关键产业备份系统,切实维护我国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中西部地区在发展能源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立足各地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基础,支持做强做大本区域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通过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并发挥其对产业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第三,强化分级分类指导,厚植法治根基护航。分类指导,就是要加强和改进各级政府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注重产业发展的时效度,不断完善政策指导、政策协同等机制,鼓励各地大胆探索、错位发展、差异化竞争,在“看准了”的基础上“抓紧干”,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需要指出的是,政策优化更多是起到治标的作用,治本还要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公平竞争法治环境。一方面,要不断建立健全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制度,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另一方面,要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法律制度供给,优化企业“出题”、校企共答、市场“阅卷”的联合攻关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从经济强到国家强的通道。
(作者分别为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讲师)
原标题:《“十五五”大家谈 |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栏目主编:杨逸淇 文字编辑:陈瑜
来源:作者:陈旭东 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