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全世界都在关注着俄乌双方在土耳其举行的谈判,不管结果如何,起码俄乌双方愿意接触了,这对当前局势来说是一个好消息。
可实际情况却是,俄乌美三国领导人竟都没能出席此次谈判,提出这场谈判的普京也并未亲自前来,泽连斯基在抵达土耳其后又乘机离开,给这场谈判画上了一个问号。
而特朗普之前也表态会参加此次谈判,结果压根就没去,也就使得他无法与普京、泽连斯基会面了,这对特朗普来说可是一个遗憾,毕竟距离他上一次与普京会面,已经过去6年了,现在他可是非常“期盼”与普京见面。
那这次的土耳其会谈,是什么原因促使三国领导人都未能出席此次谈判,特朗普又为什么想与普京会面?
«——【·土耳其谈判遗憾收场·】——»
这次的俄乌谈判,是由普京亲自提出的,他提议5月15日在伊斯坦布尔重启直接谈判,得到了泽连斯基的响应,随后,泽连斯基就表态称会前往土耳其参与谈判,还呼吁特朗普一起参加。
而特朗普看到俄乌有了和谈的迹象,也兴奋地在社交平台上发文,督促乌克兰要快点采取行动,三国在这件事上达成了共识,不过,对于此次谈判,泽连斯基有个要求,他表示只希望与普京谈判,而不是和俄罗斯代表。
对此,俄方始终没有明确回应,毕竟普京和泽连斯基因为冲突原因已经很多年没有见面了,外界也在猜测普京会不会出席此次谈判,美国这边得知泽连斯基同意谈判后,也立马公布了代表团名单。
俄方这边始终是个未知数,直到谈判的前一天晚上,俄方这边才公布了代表团名单,之后白宫那边也立马行动起来,称特朗普不会去伊斯坦布尔,明明之前特朗普不断对外释放信号,暗示他会参加,但俄方派出代表团后,特朗普的话术又变了,说在他与普京会晤之前,俄乌在谈判上并不会取得什么进展,鲁比奥也是这么表态的。
到了谈判这天,普京没能亲自出席,泽连斯基抵达土耳其后又变脸,说不会出席谈判,乘机离开时又表示会前往代表团前往土耳其,至于特朗普,他当前正在访问中东地区,自然分身乏术。
因此,原本定于15日的谈判,因为三国领导人未能出席而垮台,至于之后会有什么走向,外界都在猜测,但对于特朗普来说,普京未能出席对他来说也算是一种“遗憾”。
«——【·特朗普“希望”见到普京·】——»
毕竟在5月14日,特朗普对普京出席谈判还抱有一定期待,还说普京希望他在场,但他现在日程排的很满,如果能够结束冲突的话,那他愿意去。
特朗普向来喜欢颠倒黑白,明明是他希望看到普京,却说是普京希望看到他,而且距离两人上一次会面已经过去6年之久了,至于为什么这么急着和普京见面,自然是因为俄乌之间已经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
俄乌在停火一事上达不成共识,就连谈判都几乎谈不成,哪怕美国在中间斡旋许久,也起不到什么良好作用,俄乌还压根不把美国的威胁放在眼里,特朗普估计也明白了,目前必须得和普京面对面会谈,对普京内心的想法有个了解,才好继续下一步行动。
«——【·普京对谈判或不抱希望·】——»
但普京对谈判估计没有那么热衷,这一点从其派往土耳其的代表团就能看出来,因为代表团里的团长只是一个总统助理,压根没有分量更重的官员出席,可见,普京或许都没能期望这次谈判能举行,只是以此来敷衍一下。
况且俄乌在很多根本利益上无法达成共识,从普京的态度来看,估计他也不想结束战争,对外释放谈判信号只是一枚迷惑世人的烟雾弹,可特朗普又在此事上格外积极,特别想促成俄乌停火,便只能用这个办法来拖延。
尽管当前美俄关系有所缓和,美国对乌克兰的态度也不如以往亲密,但在某些问题上,美国和乌克兰还有着一定共识,这对俄罗斯来说就是大大的不利,他们需要消除这些不利因素,不能让其危害到俄罗斯自身的利益。
因此,在美国面前,俄罗斯也不好明确提出拒绝,而这种方式无疑是最稳妥的,既不得罪美国,又能保持自己的主动权,至于俄乌什么时候愿意坐上谈判桌,估计还要等上很长一段时间。
总的来说,在这场博弈里,特朗普太急了,急着证明自己能解决问题,想拿出点政绩来,而俄罗斯这边呢,不紧不慢的敷衍着美乌,顺便还能借机积攒实力,估计这次的土耳其谈判就算能够继续进行,三国领导人也不会出面了,那取得的结果估计也没什么成效。
在国与国的交往面前,最重要的肯定是自身利益,特朗普想要促成俄乌和谈也没那么容易,毕竟这种关乎着国家命运的大事,最好还是用实力说话,别的都不顶用。
至于普京这里,他有足够的底气和乌克兰继续耗下去,顺便还能观望一下特朗普的态度,若是特朗普能继续无条件打压乌克兰的话,普京或许才会愿意谈判,就算特朗普着急也没用。
所以,至于俄乌冲突以及这场谈判会是何走向,我们还得看着今后的局势变化。
这次土耳其会谈,以三国领导人均未出席而遗憾收场,至于之后俄乌代表团是否会继续谈判,还要看两国今后怎么面对,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新民晚报:深视频|昨天俄乌没谈成,今天还谈得了吗?
新京报:俄乌美领导人都不出席,三年来俄乌首次直接谈判还有戏吗?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克宫:近期未进行任何有关俄美领导人会晤的筹备工作
湖南日报:混乱的5天:俄乌和谈如何从充满希望走向“卡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