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从一开始就在考虑将来总攻时的弹药供给问题,所以,自始至终严格命令部队继续节约弹药,也就是所谓的以5个基数来完成整个战局的计划。”
这是来自侵华日军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1937年10月14日日记中的一段记录。
其中提到的“基数”让我们不由得想到抗战题材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其中也时常能看到“炮弹打x个基数”的台词表述。
那么这个“基数”到底是什么意思,若安排大炮打一个基数,一个基数的炮弹量又有多少呢?
【现代炮兵阵地上的炮弹】
所谓“基数”
查阅《百度百科》相关词条我们就能知道,所谓“基数”的学术定义为:
“对单项装备规定的一个基数的物资数量或重量,其标准由军队最高领导机关根据国家工业生产水平、部队携行能力、武器战术技术性能和一般消耗规律统一规定。”
也就是说,不同的武器装备,“一个基数”所指的数量其实并不一样。
如果武器是枪械类的,那么在军队内部衡量其计量时一般会说“枪弹基数”,且不同类型的枪械,其“一个基数”的数量是不一样的。
比如7.62 毫米半自动步枪,规定“一个基数”是200发子弹;而冲锋枪的“一个基数”则是300发子弹。
【冲锋枪的“一个基数”是300发子弹】
若是运输车这样的辅战装备,军队内部衡量其计量时会说“油料基数”,比如一辆解放CA运输车的“一个基数”就是161公斤;
战救物资其实也会用“基数”来计量,比如说100人份的战救药材,“一个基数”规定是9公斤。
当然了,对比上述这些,更常使用到“基数”这一计量单位的,还得是各类火炮。
比如说一门82迫击炮,规定其“一个基数”就是120发炮弹。
【迫击炮与其配套炮弹】
军队之所以要这样规定不同装备、油料以及战材等的“基数”,主要也是为了便于战时指挥和保障。
“基数”可以将庞杂的数字简单化和规范化,并且利于计算、供应和记忆。
而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基数”计量更便于保密。
前文我们就有说过,“基数”的标准通常军队最高领导机关根据多方因素考量后统一规定,在战时使用基数,可以让对方摸不透我方的弹药储备情况、武器战术技术性能等信息,使对方无法精准预判战势走向。
【俄乌战场上俄军炮兵阵地上的炮弹】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前文介绍称,不同武器的“基数”标准并不一样,事实上,同一武器装备在不同作战群体中的“基数”标准也不一样。
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数”
系统了解的“基数”这个概念后,我们不妨仍以文章开头我们提到的松井石根的日记记录为起始,说一说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数”。
1937年10月14日,正是淞沪会战中期。
【淞沪会战一角】
淞沪会战,是一场中国军队以血肉之躯抵抗日军钢铁巨炮的惨烈战役。
此战役自8月13日打响,至10月初,侵华日军在罗店-蕰藻浜一线的战斗中虽有进展,但一直也没能突破中国军队的防线,为了拿下上海,侵华日军不得不再从国内调集2个师团又1个支队的兵力。
在调兵的同时,时任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也决定改变战术布局,他打算集中优势兵力从中国军队战线总部突破,将进攻方向旋转90°,向南攻击,以将中国军队的战线从当中劈成两半。
【时任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
这一战术要奏效,就必须集中足够的火力。
彼时日本为了鲸吞整个中国,准备自然充分,但中国实在是太大了,而日本那么个小国又资源有限,这意味着松井石根不能太大手大脚的消耗弹药。
所以松井石根才在日记中说,要“考虑将来总攻时的弹药供给问题”,要“节约弹药”,最终决定以“5个基数”的弹药完成战局计划。
松井石根根据部署,率领5个师团+1个支队发起总攻后,甚至规定了炮兵每天的用弹量。
【日军炮兵】
对此《第13师团上海附近战斗详报》有记载:
“各炮兵每天用弹量分别为,平射炮0.2基数、曲射炮0.15基数、联队炮0.4基数、山炮0.3基数、重炮0.5基数。”
如果是外行人,甚至是当时正在与侵华日军在淞沪线对抗的中国军队,在没有截获破译出侵华日军的弹药基数标准之前,仅看上述文字,根本不知道侵华日军到底投入了多少弹药。
【淞沪会战中的日军炮兵】
带入当时的战时场景,中国军队看到的只有源源不断的弹药朝自己倾泻而来,战士们不知道炮火什么时候会停,也不知道一轮炮火轰袭过后又有多少战友倒下,只能咬牙挨着,期间沉痛和压力远不是今人所能想象的。
后来战事平息,相关文件解密,我们才得以知晓,在松井石根以5个基数弹药完成的战局计划期间,侵华日军的弹药基数单位为:
“平射炮,曲射炮,联队炮,山炮,1基数=300发;150毫米榴弹炮,1基数=100发;100毫米加农炮,1基数=70发。”
【淞沪会战中的日军炮兵】
也就是说,当时侵华日军炮兵部队中,各炮兵每天最多可以打60发平射炮炮弹、45发曲射炮炮弹、120发联队炮炮弹、90发山炮炮弹以及35-50发重炮。
对比之下,中国军队当时的后勤保障能力孱弱,弹药运输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以至于当时中国军队规定的标准炮弹基数很小。
像迫击炮的1基数可能只有20发,且这还是弹药储备相对较足的部队,有些部队的迫击炮标准弹药基数,只有10发,甚至是不足10发。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装备的迫击炮】
中国最终能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真的是纯粹的一血肉之躯,去与敌人的钢铁巨炮硬拼,个中艰辛,常常让人不敢,也不忍细想。
参考资料:
【1】《淞沪会战:日军投入“秘密兵器”,中国守军血洒疆场》 澎湃新闻[2024.5.9.] 【2】《炮弹基数》 百度百科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