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巴基斯坦总理的一句话,让印度人彻底破防了。
5月7日凌晨,印巴爆发了20多年来最激烈的空中冲突。
据巴基斯坦三军新闻局通报,巴军击落印度6架战机,包括3架法国“阵风”、1架米格29UPG和1架苏30MKI,甚至用导弹摧毁了印方境内一处军事指挥部。
印度媒体最初只承认损失了3架战机,直到残骸画面在社交媒体疯传才不得不改口。
就在印度民众还在为“丢脸”而愤怒时,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又补了一刀:“要不是我们克制,至少能击落10架”。
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扎心指数拉满。
被击落的“阵风”是印度花78亿欧元采购的“王牌战机”,号称南亚最强空中力量,结果首战就被巴军用中国援助的防空体系打成了“烟花秀”。
这还不算完。
就在印度空军灰头土脸的同一天,中国商务部突然发布公告:自5月7日起,对原产于印度的农药原料氯氰菊酯征收最高166.2%的反倾销税。
这下印度才真的慌了。
氯氰菊酯是什么?
简单说,这是全球农业领域最重要的杀虫剂之一,能高效防治棉花、果树、蔬菜等作物的害虫。
印度作为全球最大生产国,每年出口量是第二名的8倍多,而中国正是其最大买家。
但印度企业长期以低价倾销冲击中国市场,导致中国同类产品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49%暴跌至2023年的29%,价格更是被压低了42%。
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玩法终于触发了中国反制。
根据商务部裁定,印度企业将被征收48.4%-166.2%的关税,其中印度联合磷化物公司税率最高达166.2%。
这意味着印度农药商要么放弃中国市场,要么亏本硬撑。
更让印度尴尬的是,中国选择在印巴冲突最激烈的节点出手。
一边是战机残骸还在冒烟,一边是农药订单被拦腰斩断,新德里此刻堪称“双线溃败”。
从军事到贸易,印度的失利背后藏着相似逻辑。
以空军为例,印度虽然拥有36架法国“阵风”战机,但分散在靠近中印、印巴边境的两个基地,后勤维护体系却一团糟。
法国原厂设计的挂架标识是上下两行英文,但印度坠毁战机的残骸显示,他们自行改成了竖向排列,这种“魔改”直接影响了导弹发射系统的兼容性。
更致命的是,印度空军同时装备了法国、俄罗斯、欧洲等多国战机,实战中只能各自为战。
反观巴基斯坦,虽然装备规模小,但成体系引进中国歼10CE、枭龙战机和ZDK03预警机,形成“雷达锁定指挥调度导弹打击”的完整链条,这才打出6:0的悬殊战损比。
贸易领域同样暴露了印度的结构性缺陷。
氯氰菊酯产业本是印度的骄傲,从原料合成到生产工艺完全自主,全球市场占有率超70%。
但过度依赖低价倾销、忽视技术升级的策略,最终被中国抓住破绽。
中国调查显示,印度企业为抢占市场,不惜以低于成本价40%的价格抛售,这种“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玩法,本质上是用国家补贴打价格战。
当中国依法启动反倾销程序时,印度既拿不出合规的生产成本数据,也无法证明不存在政府补贴,只能吞下高额关税的苦果。
耐人寻味的是,面对印度的双重危机,美西方国家的态度异常微妙。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印巴保持克制”,俄罗斯表示“深感担忧”,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甚至打电话给巴基斯坦总理,强调“不希望局势升级”。
但对于中国加征关税,西方国家同样集体保持沉默。
毕竟氯氰菊酯产业链上站着拜耳、先正达等跨国巨头,谁都不愿得罪全球最大农药市场。
印度国内则陷入撕裂。
莫迪政府一边宣称“军事行动不会升级”,一边启动50年来最大规模民防演习。
社交媒体上,BoycottChina(抵制中国货)的标签再度刷屏,但印度网民很快发现,本土农药企业股票已暴跌15%,农民更是担心杀虫剂涨价导致农业成本激增。
这场危机给南亚投下深长阴影。
对巴基斯坦而言,击落“阵风”固然提振士气,但印度暂停《印度河水条约》、限制上游输水量等报复措施,已让巴农业面临缺水危机。
对中国来说,反倾销虽是依法维权,却也需警惕印度在边境、海域等议题上制造新摩擦。
至于印度,如何在军事现代化与产业升级之间找到平衡,将是莫迪政府最棘手的课题。
毕竟,靠“魔改”法国挂架和倾销农药,永远造不出真正的强国底气。
编辑:小可
作者: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