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锦州大帅陵,一位身穿西装、步履迟缓的老人跪在墓碑前,轻声说出一句话,让在场的人都不自觉停住了脚步。
他说:“我代表您儿子来看您了。”
这位老人名叫张闾琳,是张学良与赵一荻的独子,这一幕,许多人只看见感慨,却不知这背后是多少人的遗憾、惦念和心结。
常人很难体会,家国、亲情、时局,在几代人之间如何纠缠。每一代人都想尽孝,想还情,但有的债,终究只能由晚辈来还。
一、
在东北的土地上,张作霖曾经是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少年时出身贫寒,从打短工、卖烧饼、做兽医一步步闯荡,靠胆识和机变崛起为一方军阀。风云变幻中,他既是时代的宠儿,也是棋盘上的棋子。许多人记得他号令三省、进驻北京的豪气,却很少有人能体会到,这个家族后来经历的离散与孤独。
张作霖一生数任妻室,膝下子女众多,但最引以为傲的,还是长子张学良。这个儿子自幼就跟随父亲在东北军中耳濡目染,后来东三省局势剧变,张学良也在父亲意外身亡后,挑起了整个家族的担子。张学良出身豪门,却自幼失去天真的童年,几乎没有多少“纯粹做儿子”的权利。
1928年“皇姑屯事件”那天,张作霖乘坐专列回奉天,途中被日本关东军埋设炸药炸死。张学良亲眼见到父亲惨死,强忍悲痛处理后事。可是,这场灾难不仅让张家失去了主心骨,更让整个家族命运从此踏上一条无法回头的分岔路。
张学良自小被寄予厚望,接受最好的教育,还未成年就在父亲部队中任要职。他聪明有胆识,也懂得审时度势。父亲去世后,他带领东北军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在当时被视为民族大义的象征。但也正因如此,张家从权力巅峰一步步滑落,卷入更多风暴。
而在家里,张学良和发妻于凤至的结合,是门当户对、父母之命,维持了家族的繁盛。他们有几个子女,日子按部就班。直到赵一荻出现在他的生命里,一切才发生了转折。
赵一荻出生于北京名门之家,自小琴棋书画皆通,性格温婉而坚韧。与张学良在舞会上相识后一见钟情,不顾世俗眼光,选择成为张学良的伴侣。两人共同经历了乱世风雨,生下了独子张闾琳。
但历史的洪流总是让人的幸福转瞬即逝。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软禁,赵一荻放下一切追随左右,张闾琳则在母亲安排下被送往美国,从此亲情被撕裂到大洋彼岸。
二、
张闾琳的童年充满漂泊与不安。1930年出生于天津,刚刚懂事就随父母迁徙,转战各地。西安事变爆发时,他年仅六岁。父亲张学良以民族大义胁迫蒋介石抗日,却因此失去自由,赵一荻毅然跟随,成为最忠实的伴侣。而张闾琳,则不得不离开父母,被送往大洋彼岸的美国家庭。
母子分离前的夜晚,赵一荻轻声跟张闾琳说:“你是中国人,要好好读书,将来不管在哪里,都要记得家乡。”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这只是远行的安慰,但对赵一荻而言,这是寄托了全部母爱和家国期望的托付。
1939年,张闾琳随保姆远赴美国,由伊雅格夫妇收养。他很快学会了英语,适应了陌生环境,但夜深时,仍会梦见父母和旧日的家。彼时,他的父亲在台湾被长期囚禁,母亲则不顾名分,始终相伴身边,成为张学良后半生唯一依靠。
张学良在幽禁中日复一日,日记本里写的多是沉默与自省。他常常凝望远方,想起父亲坟头的青草。每当提及东北、提及父亲,言语便停在唇边。几十年里,他不曾回到沈阳大帅陵,也未能亲手为父扫墓。
赵一荻则在台湾与丈夫相伴数十载,无怨无悔。直到1990年,张学良晚年获得相对自由,一家三口终于得以在美国相聚。年逾花甲的张闾琳,此时已是美国知名航天专家,事业有成,但内心的空缺依旧在。他无数次想象回到东北、站在祖父墓前,替父亲尽一份孝心。
90年代初,家乡和祖国都发生了巨变。张闾琳受邀以专家身份回国,终于圆了父亲、母亲和自己的心愿。
三、
1994年,张闾琳随航天访问团回国。飞机降落沈阳时,他的心跳得很快。辽宁的天空,带着童年回忆中的味道。驱车前往锦州大帅陵那天,天色微明,陵园里只有鸟鸣和树影。
张闾琳一身西装,没有隆重的仪式,没有家族的随员。他独自走到张作霖的墓前,带着从美国带回的家信、照片和一把黄土。蹲下的那一刻,他感受到一种跨越半个多世纪的重压。
他先是静默许久,然后抬头望着石碑,轻声说道:“我代表您儿子来看您了。”
陵园的风吹过来,带走他的话语。张闾琳的眼里满是泪水,那一刻,他不是美国的航天专家,不是名门之后,只是一个替父尽孝的游子。他的跪拜,是父亲张学良一生的心愿,是赵一荻的牵挂,也是家族漂泊半个多世纪后的归根。
拍下墓前照片,他带回美国,交到父亲手中。张学良看到照片,久久无言。那天,他只是摸着照片轻声道:“谢谢你。”多年自责与亏欠,终于在儿子的这一拜里得以宽慰。
张闾琳把大帅陵的一撮泥土带回家,装在一个瓷罐里,放在父亲卧室的窗前。父子俩有时会坐在窗下,望着这把泥土发呆。他们都明白,有些遗憾只能这样补足。
2001年,张学良在美国辞世,终年101岁。晚年他常常说:“人生最难的,是还债。有些债,是家国的,有些,是亲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