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从业者崔丹搬来上海7年,
在“魔都网红中心”武康大楼旁,
闹中取静,
租下一套180平的房子独居。
因文物保护建筑复杂的结构,
来访者常常感叹,“这得300平吧?”
崔丹的家
他的家兼容各种风格,细节繁多,
多年来收藏的艺术品和工艺品随处可见。
既有装饰主义的大漆屏风,
奢侈品牌办秀时使用的水晶吊灯,
也有曾和孙俪一起登上杂志的艺术家绘画。
双层露台花园
两层露台花园是他生活里的重要部分,
他自学园艺,
费心养护花草,种菜,
也常常让自己与植物一起“光合作用”,
“焦虑和烦恼就一扫而空了。”
他告诉我们,
即便不买房,也可以在租的房子里
寻找到理想的生活。
5月,一条拜访了崔丹的家。
编辑:马诗韵
责编:陈子文
崔丹接受一条采访。他曾任GQ时装总监、T CHINA主编,现为时尚创业者,提供可持续时尚咨询
2018年,我离开了从事十几年的媒体行业,也离开了长期生活的北京。搬到上海之后,事业和生活同时步入一个新的状态。
这是我在上海的第三个家。一墙之隔就是武康大楼,熙熙攘攘,转进弄堂却变得幽静。这条弄堂螺蛳壳中有道场,既有独栋豪宅,也有画廊和工作室,租客有国外友人,也有务工人员。这种复杂,恰恰构成了它的有趣之处。
客厅和书房空间
我是2022年1月搬来的,最初从中介口中得知有一套稀缺的房子,来看之后觉得大有文章。它作为文物保护建筑历史悠久,经过历任主人的改造,结构错综复杂,让我有好奇心——入住很久,我都弄不清上下空间是如何对应的。虽然合同面积才180平,但大家来了都感叹,“这得300平吧?”
两层宽敞的露台也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想去实现被植物环绕,与友人相聚的理想生活。
二层露台
不过刚搬进来的时候,我其实有点后悔。家具还未到位,花草也未长成,整个家没有一点我的气息,总觉空落落的,倍感孤独。后来稍稍按捺住了烦躁,等待家具一件件到来,勾勒出家的格局,再一点点添置我自己的痕迹。从冬到春,花草成长起来,家的氛围也不复冷清孤寂了。
我渐渐发现,这已经是一个我相对理想状态的家。那一刻我突然和这个家“洽”了。
我们家仿佛一个“风格拼盘”,各种风格兼容在一起,再以我的方式去调整。我不会请室内设计师来做整体规划,也不喜欢把家变成供人欣赏的样板房,更不想用一些风格标签来界定家。
我总觉得家应该带一些“拙”,那反而是一种真诚。所以我自己慢慢拼凑,有些随性懒散,从无序中找到一种秩序美。
一层客厅空间
这套房子最令人惊艳的应该是4米挑高,气流通畅,很有能量感。客厅是我在家中待得最久的地方,沙发旁总有几本在读的书,早晨阅读时德文猫粘在身旁,我们互不干扰,享受自在的片刻,我才会得到“今天可以营业了”的能量。
客厅的摆设是一点一点丰富起来的,其实我也不是艺术收藏者,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沙发后的那盏屏风,我在展览中一见如故,很合整个空间的色系。它以实木与大漆工艺所制而成,融入了装饰主义和当代感的设计。
屏风旁的画《Hug》常被朋友问是不是情色画,其实我觉得两位主角更像在搏斗。这是女性艺术家Yiran的作品,我喜欢三联画的格局以及画面的暧昧不明。
孙俪在崔丹家中取景拍摄大片,背景为艺术家梁浩的作品,图源:《T CHINA》
另一位年轻艺术家梁浩的作品也挂在客厅中,它介于现实与虚幻之间,有一种克制感。这幅画曾上过杂志,当时孙俪小姐刚好在附近,就来我家做客顺便取景,在这个角落留下了一张经典的照片。
丹麦中古书架上,陈列着崔丹从世界各地淘回的摄影画册
我把客厅旁的卧室改造成书房,有时会和朋友来个movie night。爱尔兰导演John Fitzpatrick是我的朋友,他曾经将一部短片在我家做了一次“首映式”。
书架是一套来自70年代丹麦的孤品,上面摆放的大多是摄影图册。我全世界搜罗摄影图册,发现有趣的,再重也不惜代价地搬回家。我还在架子上专门摆出来曾经收的《Playboy》创刊号,以及从酒店“顺”的一本古董《国家地理》,这是我出生那年的杂志。
楼梯处的视觉中心
家中的水晶灯来自LV 2022春夏女装上海大秀
楼梯处构成了一个视觉中心,原本我从来不会设想在家里挂一盏庞大的水晶灯,但2021年LV在上海举办大秀,展厅里挂了1000多盏水晶吊灯,那是我见过最美的秀场之一。秀后我请求品牌是否可以让我在家里循环利用一盏,把它保留住。
从楼下即可看见的楼顶花园
我的花园对我非常重要,入住后我学了不少园艺常识,但在规划花园时更多是随性的,让花草自然形成生态,避免人为的精致做作。
天气好的日子里,我一大早就在一层露台进行自己的“光合作用”,看绿植抽芽,看花开花落,真切感受到万物有灵,焦虑和烦恼就一扫而空了,自然是我获取能量的重要手段。
“蓝莓自由”与“橄榄自由”
一层露台种有蓝莓树,不久就可以实现“蓝莓自由”。旁边是一棵50多岁的橄榄树,来自西班牙。原本我担心在楼顶上栽种会委屈了它,但它长势还不错,也许是楼顶光照好,结果今年它默默地开花了,也许我还能实现“橄榄自由”。
风车茉莉
一墙风车茉莉的花期很久,冬天仍然满墙绿叶,让露台保有生机。在弄堂的一棵大树上也盘旋着茂盛的风车茉莉,我每次路过不免看上很久。
二层露台面积更大,风水也很好。一棵桂花树从我搬来就一直栽种在这里,让我总是期待秋天,整个花园丹桂飘香,我也常常采桂花泡茶。
夏日满枝红花的紫薇
还有一棵至少十几岁的紫薇树,寒冬片叶不留,春天枝繁叶茂,夏季满枝红花,非常灿烂,落日时分画面特别美。它向我展现了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我很感恩它的存在。
园中收获
我还会在二层露台种一些菜,迷迭香、黄瓜、西红柿、薄荷叶。我早餐吃生食蔬果比较多,常常可以从自己的花园中摘些菜叶,过兔子一般的生活。自己享有种植的收获,让我觉得很幸福。有时候费心种出来的果子,会被小鸟享受了,它们喜欢吃也很好,证明我这边聚气。
经常看到一些很特别的花草品种,忍不住想要拥有,后来就止住了这样的念头,告诉自己应该把现在的花草先养好了,再去招惹别人(笑)。
我的审美一定程度上是由时尚行业塑造的。我妈经常提起来一件事,我两三岁的时候就喜欢观察家里的客人穿着怎样。青春期我开始看时尚杂志,高考时为了去上戏(上海戏剧学院)复读两年,后来又去法国学习时装,回国后从事了十几年时尚媒体的工作。从小到大,我对于美一直有一种执着的向往。
童年时和妈妈的合影
大学时期
我的家带有我的趣味,大家能从中感受到我是怎么活的。我经常会允许自己凌乱一段时间,每次收拾都会归纳出来新的秩序,有一种即兴的风格。
正如我形容我家是“偶遇型”的,不断偶遇新奇有趣的作品,尤其是独一件的。就像人生一样,非同一般的际遇往往是不可预知的,所以人生才好玩。
书房的墙上挂着来自摄影师友人梅远贵的作品,卧室墙上的画作则是十位友人赠送的生日礼物
家中随处可见艺术品与工艺品,左图的烛台是从纽约淘来的
比如书房里的这支烛台,当时我在纽约随性地走在路上,看到一家店的橱窗非常有意思,就走进去买了这支烛台。老板告诉我,那是最后一天营业,他马上就要结束这家店。
朋友来家中做客
很多我的朋友都在周边住,我时常也会叫他们来做客,在露台办烧烤派对,喝酒聊天。这个家足够大,也足够有包容性,大家总是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朋友们可能觉得,为什么要买房?也许是我上了年纪,也要寻求一种安稳,现在这个家还是让我有一种踏实感,我甚至是眷恋它的,不愿意出差太久。不像以前,我就是一个旅行者,全世界飞得不亦乐乎。现在却想待在家里,每天去度过生活的日常。
在家中阅读时,德文猫总是陪在身畔
在上海,现在我还没有资格去买房,只能租住在别人的房子中,因此也无法彻头彻尾地改造,所以这当然还不是我最理想的家。但是在租的房子里,我仍然能去过一种理想生活。
这个家让我与自然和日常建立联结,从中得取了很多能量。哪怕我内心有焦虑,在与家的互动过程中就可以清扫干净了,然后重新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