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这片黑土地上,工业记忆与民族文化在建筑中交织。面对多元历史建筑遗产,该如何激活这份独特的文化基因,打造吉林的文化名片?
5月16日,在第二届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现场,中国吉林网深度对话吉林省建筑历史与建筑遗产保护学会秘书长杨宇,解锁吉林历史建筑的“新生密码”。
“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多民族文化交融地,留存的历史建筑多元并存,吉林正探索一条让老建筑重获新生的特色之路。”对话之初,杨宇就道出了吉林历史建筑保护的方向。
“吉林的历史建筑确实独具特色。从中东铁路建筑到伪满时期官邸,从朝鲜族村落到工业遗产,它们不仅是建筑实体,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
杨宇认为,这些承载着特殊历史记忆的建筑群,在当代的活化利用,也面临着独特的挑战。
近年来,为了让历史建筑“活起来”,吉林也做了大量思考和尝试。
“以伪满皇宫博物院为例,重新修缮,严格遵循历史原貌。长春还出台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为保护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杨宇继续举例,目前,长春市、吉林市等地已有一些历史建筑改造为文化空间、博物馆或创意园区的成功案例。
在北京大街西历史文化街区,老建筑变身为艺术空间;长影旧址成为电影主题产业园;延吉的中国朝鲜族民俗园里,游客正体验着民俗风情......
在杨宇看来,这些成功案例也揭示了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三重维度。
功能置换方面,像长影旧址改造为电影主题产业园,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文化融合方面,延吉的中国朝鲜族民俗园,将非遗展示、民俗体验等内容的植入,让建筑成为文化传承的容器。另外,长春北京大街西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注重“建筑即展陈”,将新型艺术形式与传统文化融合,打造城市的文化客厅。
技术创新方面,数字技术正在打破保护与利用的边界。通过三维扫描建立的“数字孪生”,既能永久保存建筑信息,又能在虚拟空间试验改造方案。
面向未来,吉林历史建筑保护有哪些重点方向?
对此,杨宇也给出了他的思考。
“未来,吉林历史建筑应紧扣地域特色与国家战略,形成具有东北辨识度的保护范式,让建筑遗产‘活’起来。”
杨宇从三方面给出解释,首先,加强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推动更多建筑入选国家名录;其次,建立东北地区保护联盟,实现资源共享;最后,加强公众参与,让保护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尤为重要的是,还要充分利用遗产价值,通过功能创新激活空间潜力,借助地域文化推动传播影响,让更多有价值有潜力的吉林建筑重新焕发活力。
“最好的保护不是将历史封存,而是让记忆持续生长。这条保护活化之路,不仅关乎过去,更连接着未来。”
杨宇憧憬着,通过文旅融合、数字赋能、社区共建等方式,解锁更多吉林历史建筑的“新生密码”。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陈志文
摄影 罗浩
点击下方图片免费领取
第二届东北书博会专属福利!
1000万高德打车券!
来源:中国吉林网
编辑:刘星彤
主编:曲翱 监制:陈尤欣
点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