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宋仁宗优礼外戚,并擢用他们担任要职,殿中侍御史赵抃(1008—1084)在十月初二日便上奏表示异议,特别批评以曹佾知青州,李端懿知郓州(今山东菏泽市郓城县)并各带安抚使不当,认为他们才谋不足,但仁宗没有理会。

至和三年[按:九月辛卯(十二)改元嘉祐元年,1056]正月初一,仁宗御大庆殿接受百官朝贺时突然中风。初七,仁宗更在禁中神智不清地大呼曹皇后与他素所不喜的内臣张茂则(1016—1094)谋逆。二月二十二日,仁宗初步康复,并可以御延和殿见群臣。在这两个多月,幸赖宰相文彦博及富弼等将危机善加化解,而复任殿帅的老将许怀德也完全听令于文彦博等,才没有造成更大的政治危机。

不过,仁宗无子,一旦再出事,谁将继承皇位,成为文臣们忧虑的问题。自文彦博以下,文臣一致同意请仁宗立幼养于宫中的宗室赵宗实(即英宗,1032—1067,1063—1067在位)为皇嗣。五月初三,知谏院范镇(1008—1089)带头上奏,请立宗实为太子。对臣下要求立储这大事,仁宗一直没有回应。他所信赖的外戚重臣王贻永却不幸于同月二十五日病逝,得年七十一。仁宗以病体初复,不及临丧,只命二府大臣及宗室往致奠,也没有机会咨询王贻永有关立嗣的意见。

对仁宗来说,这年确是多事之秋。同年六月十一日修治六塔河工失败,知澶州兼修河都部署李璋以失职被徙知曹州,其他负责官员也被贬责,不过处分都从轻。殿中侍御史孙抃(996—1064)两度上奏,认为李璋等应从公议从严处分,但仁宗仍不肯对他的表弟重责。而且稍后还赐给李璋弟祁州团练使李珣大例俸给。而对于群臣上言请求立储之议,仁宗亦一概不理。

当宋廷笼罩于一片忧疑的气氛下,素得军心而有大功的枢密使狄青竟无辜受到知制诰刘敞(1019—1068)、翰林学士欧阳修等一班文臣的无情攻击。八月初四,仁宗迫于众议,将狄青罢枢出判陈州,而改以三司使韩琦代为枢密使。九月十二日,仁宗改元嘉祐,行谢天地礼于大庆殿,并大赦天下。十一月初三,在御史赵抃的弹劾下,王德用也多次求退,仁宗无奈将王解职。枢府两员有勋劳并得仁宗信任的武臣于是相继去位,而素不为文臣所喜的仁宗宠臣入内副都知石全彬也被罢副都知职。文臣集团终于在权力天平的角力中占得上风。

就在宋廷中枢人事大变之际,仁宗在王德用罢枢翌日(初四),加李昭亮同平章事,并将他改判已升为北京的大名府,并赐以蜀锦涂金纹罗,亲自书曰“李昭亮亲贤勋旧”,命其子门祗候李惟宾持以赐之。仁宗这时委李昭亮以判大名府的重任,并将他晋位使相,笔者以为不纯是因改元而循例给李昭亮加恩。当王贻永逝世后,李昭亮成为外戚中最尊最长且名位最高的人,仁宗很有可能想下一步将他召入枢府,填补王德用之缺,以制衡文臣集团。考属于少数反对罢狄青职的宰相刘沆(995—1060),当狄青被御史攻击而遭罢时,他曾上奏仁宗,指责御史们“去陛下将相,削陛下爪牙,殆将有不测之谋”。他这番话很有可能教仁宗警觉文臣力量已近难制。事实上,仁宗即借授李昭亮使相及移镇大名府的机会,将他召还京师,并命翰林学士胡宿撰写赐茶药两道口宣,好言抚慰,制文曰:

卿召言侯藩,入觐王所,历严途之阻越,谅旅从之勤疲,爰举匪颁,以将眷劳。(一)

卿外自国藩,入修王觐,历悠长之官道,冒严厉之时寒,言念勤斯,固应劳止,爰伸迎赍,用示眷恩。(二)

文臣未必看不出仁宗的意图。在他们极力的坚持下,原先获得从宽处分的治河诸臣,到十一月甲辰(二十六),即李昭亮获召归阙的二十多天后,均被重责,其中仁宗力保的外戚李璋自天平军留后降为邢州观察使。

李昭亮是明白人,他大概知道这时不宜再卷入朝中之权争,他即上奏推辞仁宗给他的恩命。仁宗不允,同年十二月五日命翰林学士欧阳修再下诏命,要他接受,制文再大大夸奖他一番,特别突出他是勋阀旧德:“卿勋阀之门,世承旧德,忠勤之节,效著厥官。惟别都管钥之严,兼方面镇临之重,俾提相印,增宠将旄。喜辞让之有仪,在眷怀而岂易。尔无固执,往复新恩。”李昭亮这年六十四岁,官拜使相后,他获得的官位已不逊亡父。

仁宗对他的恩待,还见于擢用其子李惟贤。相信也是这一年,仁宗擢李惟贤以西上门使领高州刺史出知莫州时,仁宗还命翰林学士王珪撰写制文,既述他显赫家世,称许他的才具,又激励他立功:

具官某,维尔祖父三世秉钺,元勋之门,焯于金石。肆尔孝谨忠勤,职予上之事。赞相仪矩,间或敢言,戎人奉觞,谕以非礼,兹岂庸庸之所及耶?朕思乂安襟喉之要,故兼以刺符而临遣之。噫!男子有四方之志,则功名富贵,非安然而可图也。况尔家传将略之旧。其慷慨北行,以宽予阃外之寄。

李惟贤出知莫州后,碰上莫州的州仓粟米陈腐,戍兵大为鼓噪,不肯接受。莫州民怕此事引起兵变,大为震恐。李惟贤闻报,即驰往军中晓谕,解释因边兵众多才会仓库存粮多,仓粮多而积存久,就不免有粮米变得陈腐。他说人人都要新粮,那么旧粮如何处理?他这番道理教众军无话可说。他这时又使出乃父治军的手段,立斩带头闹事的人一名,流配从犯十人,于是军中帖然听命。李惟贤这次维持李氏将门的家声,也没负仁宗的识拔。

嘉祐是仁宗最后一个年号,前后八年。近年宋史学者有称这段时期为“嘉祐之治”。曹家齐教授归纳所谓“嘉祐之治”的主要表现是:一、政局安定;二、人才之盛;三、政治清明。而其中朝廷内部团结,没有党争。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在这一段时期,仁宗对文臣集团采让步妥协的态度,不再强行任用外戚及内臣,而大体上施政服从文臣的公议。李昭亮在这时期,一方面年事已高,另一方面文臣会对他大用有强烈意见,于是选择退下来,安享晚年。

嘉祐二年(1057)二月到三月,三位已罢相及罢枢的元老重臣杜衍、王德用及狄青先后逝世。仁宗对狄青无过被罢,而致愤郁殁于陈州,大概有歉意,于是发哀于帝苑中,赠中书令,谥武襄。稍令仁宗宽怀的,就是外戚子弟后辈的刘永年,三月以单州防御使任契丹回谢副使,表现不辱使命,当辽人留难宋使,故意在驿门外放置巨石时,他独力将巨石从驿门掷去。众人都惊叹他的神力。

六月戊辰(二十三),仁宗将长女福康公主册为兖国公主,出降早在庆历七年五月已定亲的驸马都尉李玮,并迁李玮为濮州团练使。仁宗并给李氏兄弟加恩:李璋自邢州观察使迁镇海军留后,李珣自祁州团练使迁均州防御使。仁宗以此厚待他的母舅家人。李璋却有点不知足,十月二十七日,再求仁宗以内降方式授他节度使。知谏院陈旭引仁宗的近诏严劾,结果李璋被罚铜二十斤,受到一点教训。

嘉祐三年(1058)四月二十四日,原知河南府的尚书左丞吴育(1004—1058)卒。李昭亮于是向仁宗请求将他调离北边重镇的北京大名府,而徙往内地的西京河南府。但仁宗不答应,并且命翰林学士撰写一道制文,婉拒李昭亮的请求,说“省所上表乞移判河南府事,具悉。朕惟魏、洛之重,皆为别郡,将率所居,难于屡易”。然后夸奖李昭亮“卿以中外勤劳之绩,有抚绥扞御之材,自膺寄任之雄,方厚倚毗之意”。再抚慰一番,说:“遽兹列奏,嘉乃好谦。宜体眷怀,靖安尔位。所乞宜不允。故兹诏示,想宜知悉。夏热,卿比平安好?遣书,指不多及。”仁宗倒也一视同仁,当已在京供职六年的宣徽南院使张尧佐也请求此优差时,也命欧阳修在五月二日撰写诏旨婉拒其请。最后此职授给了在六月初七罢相的文彦博。李昭亮及张尧佐求西京优差,大概他们明白在文臣集团操掌国政下,他们要在仕途更上一层楼,已不太可能,不如引退,觅得善地,颐养天年。这回仁宗不允二人之请,可能是他仍想在适当时候重用这两名亲信的外戚。不过,张尧佐却在是年九月十三日卒于任上。仁宗哀悼之余,赠张尧佐太师并赐其家僦舍钱日三千。

仁宗在同月二十三日又擢用出使有功的外戚子弟刘永年自单州团练使为齐州防御使、高阳关部署。但台谏官反对此一任命,称刘永年这次升官只为戚里关系,而不是有军功。仁宗拗不过言官,只好将刘永年复官为复州团练使知泾州(今甘肃平凉市泾川县)。

仁宗对李昭亮也算得上照顾,十月初五,因提举诸司库务的内臣内侍副都知武继隆(?—1061后),被谏官劾奏诸多不法事,被罢职出为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兵马都监,而同任提举诸司库务的翰林学士赵概(996—1083)也被御史所劾出知郓州。仁宗就将李惟贤从莫州召回,任为提举诸司库务,代替武继隆,而由翰林学士胡宿代替赵概的差遣。2据蔡襄在嘉祐四年(1059)所写的《李使新种洛花二首》两篇七言绝句所间接透露,李惟贤这年因任职京师而有机会将洛阳佳种(大概是牡丹)移种于家,并致信给予他交好、时知泉州(今福建泉州市)的蔡襄,于是蔡襄写诗两篇以志。值得注意的是,蔡襄虽然曾批评过李昭亮,但和他父子都有交情,这也是李昭亮喜交结士大夫的一例。

值得一提的是,仁宗在十月下诏为亡故多时的郭皇后在景灵宫建影殿,虽因翰林学士欧阳修及领太常礼院孙抃的反对而作罢,但见得出仁宗顾念旧情。郭皇后是李昭亮的远亲,她的荣辱也不免与李家有一定的牵连。

嘉祐四年(1059)二月初三,当年反对外戚执政最力的唐介,复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于此任命,可以看到仁宗此时对任用外戚的态度,已有所妥协,他倾向尊重文臣的主流意见,不再轻易授外戚以要职。

三月,有议者论募义勇作为河北的伏兵,请“令河北邢、冀二州分东西两路,命二郡守分领,以时阅习,寇至即两路义勇翔集赴援,使其腹背受敌”。宋廷将其议下河北诸州郡长吏时,李昭亮领头的一番回奏,则说的有理兼具识见。他先引述中唐名将泽潞留后李抱真(733—794)的成功经验,李当时从所在之民户三丁抽一,在农闲时令这些民兵分曹校射,岁终来总校射,以定赏罚。三年后部民都善射,部内共练得劲卒二万。因不耗廪费,府库得到充实,就以此修缮兵甲,备好战具,于是李抱真得以雄视山东,而天下都称李所领的昭义兵冠于诸军。他又指所谓民兵只可城守,难备战阵,并非的论。他批评在盛平无事时,将民兵分为两路,置官统领,以为可张兵势,但实在外可使敌人疑而生谋,内亦摇动众心,实非得计。他认为应先让民兵在所在地方训练两三年,当武艺稍精,渐习行阵时,遇上敌人来犯,命能将统驭,示以赏罚,乃可出战。他又认为行军布阵,量敌应机,系于临时便宜,而难于预设图谋。至于河北及河东都是边州之地,早已自置义勇,而州县以时按阅之制,已很熟习。他觉得真的使用义勇助战当无问题。宋廷结果依其议。

四月十四日,李昭亮与贾昌朝、文彦博、宋庠及程勘等一众在外出守大藩的大臣,各进上寿金器及良马庆贺仁宗的诞辰乾元节。仁宗即命翰林学士王珪(1019—1085)赐诏慰奖。十月十一日,宋廷举行大典,十二日,祫于太庙,大赦天下。在大名府的李昭亮再向仁宗贡良马以贺。仁宗再命王珪撰写诏文赐之,称许他“乃驰诚于北阙,爰纳贡于上阙。载谅倾勤,靡忘嘉叹”。十七日,仁宗加恩百官。宋庠恩封莒国公,文彦博恩封潞国公的同时,李昭亮也获加食邑七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推诚保德守正佐运翊戴功臣”的封号。在欧阳修的笔下,李昭亮是“志尚纯悫,资诚敏明。世蒙旧德之余,早遘重熙之盛,备于器使,奋厥材猷”,而且才兼文武,“好学诗书,知将率之为体;兼推威信,抚士卒以克和。入则有宿卫之勤,出则着扞城之效。寄之方面,屡守于要藩;班乃政条,颇闻于佳誉”。为此,宋廷就授他北京留守之职,“乃眷别都之重,实司留钥之严。拥节秉钧,并享崇高之贵;治戎抚俗,兼资镇静之材。兹惟图任之艰,方属倚毗之意,是用因霈恩之浃洽,推异数之便蕃,广乃疏封,增其真户,仍畴美绩,褒以嘉名”。欧阳修这篇官样文章,将李昭亮捧得功勋卓著。他当年多番上奏痛劾李昭亮,现是奉旨颂德歌功,实在不无讽刺。

李昭亮倒也以克尽阙职来回报仁宗对他的恩赏。十一月二十二日,他以大名府路安抚使上奏,指出河北州军现在缺乏义勇,请求在第二年开始,在三年内并令补足缺额。其中强壮的州军而没有经教阅的,当义勇补足后亦得补回教阅。他合理的建议得到宋廷的接纳。

本文经 重庆出版社 华章同人 授权,文摘自 何冠环 著《攀龙附凤:北宋潞州上党李氏外戚将门研究(增订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