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每天一本好书籍



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朋友聚会上,有一些朋友他们一脸笃定地对你说: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你看那个朋友,他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了,现在房子车子都有了!

有时候,我们试图去解释教育的长远价值,可对方越听越不耐烦,最后摆摆手:“你们这些读书人,就是太较真了。”

而我们选择和他们争辩,注定是没有赢家的。

鲁迅先生曾说过:“和层次不同的人去争辩,就像对牛弹琴一样,不是牛的问题,而是我们选择错了听众。”

我们总以为,只要逻辑清晰、道理充分,就能说服别人。

可现实往往是——你说得越有道理,对方越觉得你在“抬杠”。

这不是谁的错,而是认知的差异,早已在无形中筑起了一堵高高的墙。

01

核心观点:为什么不要争辩?

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其实每个人的世界观,都是由我们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人生经历一点点拼凑而成的。

一个从小在重男轻女家庭长大的长辈,他们就很难去理解“女性独立”的意义;

而一个靠投机赚到第一桶金的人,他们就自然而然会觉得“踏实工作”是笨办法。

这不是他们固执,而是他们的认知里,根本没有你所说的那部分“世界”。

如果我们选择去强行争辩,最后只会触发对方的防御心理——他们不会去反思,只会觉得你在否定他们的整个人生的不是。

分享一个故事:

我的一个朋友曾跟我吐槽,他说他在公司会议上提出一个新方案,可一位老同事立刻反对:“这办法根本行不通,我们以前就试过了!”

朋友当时,耐心去解释现在的市场环境不同,可对方根本听不进去,反而越说越激动。

最后,一场本该高效的讨论,变成了无意义的拉锯战。

朋友跟我苦笑说:“我花了半小时去争辩,最后方案还是按我的去执行了,可和那位的同事关系却搞僵了。”

这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其实有些争论,看似是为了所谓的“真理”,实则只是在消耗自己。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句话:“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赢了多少争论,而在于避开了多少无意义的消耗。”

有时候我们越是想说服别人,就越会发现——一个能真正理解你的人,根本不需要解释;

而不根本不能理解你的人,就算解释再多也是徒劳罢了。

而这个世界上最深的孤独,不是无人陪伴,而是你站在对方面前,但是却像隔着一片海。



02

方法论:如何应对认知差异?

① 学会沉默

我们很多人都知道,马云早年在推广互联网时,曾有很多人骂他是“骗子”。

但他没有一一反驳,而是选择淡淡回应道:“很多人输就输在,对于新兴事物,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来不及。”

而有时候,我们选择去沉默不是认输,而是把时间留给更值得的事。

② 降维沟通

有没有发现在中国,很多父母当天如果吃不完留了很多饭菜,但他们不会选择丢掉,家里面有鸡鸭狗猫还好。

如果没有他们都会选择放冰箱第二天吃掉,如果你想劝父母少吃剩菜,与其和父母讲“一些大道理”。

不如说:“爸妈,这菜放久了容易吃坏肚子,您要是生病了,我可是会心疼的。”

话,其实道理是一样的,只是换了一种对方能接受的方式。

③ 筛选圈子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评论:

曾有人在知呼问:“为什么和某些人聊天特别累?”

有一个高赞回答是:“因为你们一个在思考,一个在抬杠。”

我们都知道人生短暂,与其把精力浪费在说服别人上。

不如去远离那些持续消耗你的人,把时间留给同频率的好友。

就像有一句话说的:“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



升华认知格局

认知有时候特别像一栋楼,通常低层的人他们往往都看不见高处的风景。

你选择站在10楼,告诉1楼的人“远处有片海”,他只会觉得你在胡说。

与其和他们争论,不如默默上楼。

其实当我们的认知足够高时,那些曾经让你愤怒的争论,你会发现到最后都会变得不值一提。

世界那么大,何必在井口和青蛙争论天空的大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