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资料和个人见解撰写,具体引用已在文中和文末标明!

中东局势再次迎来戏剧性变化,一向以强硬著称的伊朗,近日却公开向特朗普示好。



5月15日,阿里・沙姆哈尼在NBC采访中表示,伊朗愿意永远放弃核武器的研发,并清除所有高浓缩铀库存,只为换取美国的一个承诺。



阿里・沙姆哈尼

为何伊朗会主动选择“自断臂膀”来换取一个承诺?特朗普到底用了什么手段让伊朗低头?



从“核协议”到“极限施压”

这一次,伊朗开出的条件低得令人震惊——永久停止核武器研发。这可是他们过去无论如何都不肯松口的核心底线。



清除高丰度浓缩铀库存,等于直接放弃了他们距离武器级材料最近的部分储备,再加上全程接受国际监督,这几乎等同于将整个核项目彻底透明化并可被验证。

这一切的目的只有一个:希望美国及其盟友全面、持久地解除对伊朗的经济制裁。这些制裁封锁了伊朗的石油出口和金融往来,导致外汇收入枯竭,物价飙升,民众生活陷入困境。对于伊朗而言,这是一场用“割肉”的方式换来的“续命”机会。



阿里・沙姆哈尼

这种局面显然正中特朗普下怀。他一直看不上奥巴马签署的那份伊核协议,认为那是个糟糕至极的交易,于是毫不犹豫地撕毁了协议。

特朗普采取了诸如“零石油出口”这样的强硬措施,现在看来,伊朗似乎已经被逼到了绝境,不得不回来谈判,还开出了更低的价格。这正是特朗普所期待的——通过极端的经济压力,迫使对方低头,然后自己再以优势地位谈出一份他认为更好的协议。



在最近访问沙特时,特朗普更是放出狠话,声称要让伊朗经济完全崩溃。这更像是为即将开始的谈判提前加码施压,巩固自己的筹码。

当美伊关系看似逐渐缓和时,最紧张不安的恐怕是以色列。长期以来,以色列都将伊朗拥有任何核能力视为生死攸关的直接威胁。



以色列的态度异常坚决,绝不允许伊朗拥有或接近拥有核武器,甚至连民用领域搞出高丰度浓缩铀也不行。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更倾向于通过军事威慑甚至直接行动来确保这一目标,为此甚至不惜与美国在策略上产生分歧。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

如今看着美国似乎又要重回“协议路线”,即使特朗普声称要达成一个比过去更严格的协议,以色列仍会心存疑虑,担心任何形式的妥协都会埋下隐患。这种深层次的战略焦虑,无疑会在美以关系中投下阴影,考验着这对盟友之间的牢固程度。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伊朗核协议的潜在变局也将深刻影响其他国家。作为伊核协议的原始参与者和中东的重要玩家,俄罗斯必定对伊朗的每一步都了如指掌,他们的媒体报道本身就可能传递某种信号。



对伊朗而言,如果制裁解除,其石油出口有望在半年内恢复到200万桶/日,每月带来30亿美元的收入,这将为其重建地区影响力提供资金支持。

借助“平衡外交”,伊朗可以深化与俄罗斯的军事合作,例如联合生产无人机,同时拓展与中国400亿美元的全面合作计划,构建“反制裁同盟”。



根据协议,伊朗的核设施将接受IAEA“史上最严格监督”,包括安装24小时摄像头、允许突击检查等。这种“去核化”进程不仅涉及技术细节,更触及伊朗作为伊斯兰文明核心国家的尊严。

哈梅内伊在声明中特别强调“如果伊朗想造核武器,早就已经行动了”,试图通过“道德高地”叙事缓解国内压力。



但伊朗并未完全放弃核能力,在境内仍然保留了2000余台IR-6型离心机。这些先进设备能够快速提升铀浓缩效率。

协议文本中,“永不制造核武器”的承诺并未写入宪法或国际条约,仅以政府声明形式存在。这种“战略模糊”既避免彻底激怒美国,又为未来的博弈保留了空间,通过时间换取经济复苏,增强综合国力,为后续谈判争取更多话语权。



结语

这场看似屈辱的“断臂求生”交易,实际上是以技术让步换取战略生存空间。毕竟,地缘政治的聚光灯从一个地方移开,必然会转向另一个。



文章信源:原文刊登于澎湃新闻---2025.05.15:《伊朗愿承诺永不制造核武器,换取美解除制裁》原文刊登于财联社---2025.05.15:《特朗普称接近与伊朗达成核协议 国际油价暴跌逾4%》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