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韵江南,梦里水乡。
江南不仅是一个地域,一处景致,
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美学向往,
一种情怀,一种梦想。
在《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五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一中学的青少年来重温《谁不忆江南——闵行记忆》。今天,你将听到的是《一树风雨,一叶春秋》。
提到银杏树,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它漫长的寿命,从栽种到成熟结果需要数十年的时间,因此也有人把它称作“公孙树”,即为“公种而孙得食”。
在华漕镇盐仓浦畔的大圆通寺内,有这么一棵银杏树,它被寺院内的石质井栏围着,静静地矗立在院落间。据测算,这棵银杏树至今已经历了400多年的漫长岁月。
大圆通寺,原名“纪王寺”。据载宋元间,吴淞江潮汛肆虐,又称霸王潮,本地江畔居住着7户纪姓渔民,名为七家村,村民在此立纪王庙,供奉汉将纪信以镇潮汛。以此为发端,在周遭逐渐形成了不小的集镇,当地遂被称为纪王。至于纪王寺的更名,那是2007年,与圆通寺、寅春庙、古方林寺合并时的事了。
相传在建庙之初,村民曾种下7棵银杏树,后经世代繁衍,如今大圆通寺内的这棵古银杏便是最初那些银杏的后代。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曾对华漕地区实施了猛烈的轰炸,当地房屋几无幸免,而这株银杏却经受住了战火洗礼,得以幸存,屹立至今。
古银杏已历经400载,2010年前后曾一度数年不绽新芽、几近枯萎,正当人们以为古树即将寿终之际,它却于次年春日重新焕发了生机,枯木逢春,苍翠欲滴的树叶再度爬满了它的枝丫。
到深秋时节,整棵银杏树上更是犹如披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外衣。金灿灿的银杏叶透过阳光在风中摇曳,秋风起处,片片金叶翩翩飘落,洒落遍地、熠熠生辉。即便是那风中响起的“沙沙”声,也令人心醉。冬末春初,百木凋敝、芳草未萌之时,那挺拔的树干和无数干枯黑瘦的枝丫,执着地直指着天空,饱含着数百年岁月洗礼下应有的庄严瑰丽。恰如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无论风雨寒暑,将这份坚持了千百年不倒的坚韧与顽强的意志代代相传,繁衍不息。
大圆通寺翻修重建期间,院落四周被脚手架和绿色的防护网遮了个严实,未能一睹古刹真容,实为一憾。
立于盐仓浦畔的这棵银杏古树,今后还将会与这片土地一起,共同见证时光的流淌。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五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一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谁不忆江南——闵行记忆》。此书聚焦闵行地区重点保护的古树、古桥、古建筑等珍贵的文脉资源,我们力争用一张张照片、一个个故事和一段段童声音频,引领大家发现闵行之美,去诗化心中的江南,并勾勒江南文化的生动线条,阐释江南文化的核心本源,从而留住心底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2025年5月起,第二十五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作者: 姚尧
朗读: 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一中学 七(5)班 蒋一宁
编辑:汤婧娴
初审:岳顺顺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