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做房产销售的邻居聊天,他说现在带看十组客户,九组都在问房价还会不会跌。

从侧面也印证了,普通人买房还是把投资放在第一位。放在五年前,大家可是连夜排队抢房的,其实从去年开始,楼市就出现五个扎心现象,预示着楼市大局已定。

现象一:老年人越来越多,年轻人越来越少,这才是最狠的釜底抽薪

现在60岁以上的老人有2.96亿,相当于美国总人口,到2035年,这个数字要涨到4亿。老一辈手里至少一套房,年轻人要么继承,要么压根不生了,90后比80后少了3000万,00后又比90后少了2500万。




以前开发商总说城镇化带来刚需,可现在农村进城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城里年轻人又嫌房价太高直接躺平。

举个例子,上海某新盘销售吐槽,去年开盘的刚需小户型一半被中年人买走,说是给子女备着,结果孩子根本不想背房贷。

现象二:工资追不上房价,泡沫快撑不住了

上海、深圳的房价收入比是40倍,普通人要不吃不喝40年才能买套房。对比美国纽约才6倍,咱们的房价早就和老百姓收入脱钩了。

为什么以前能涨?因为大家相信房价永远涨,掏空六个钱包也要上车。可现在呢?月薪1万,不吃不喝50年才买得起北京五环的老破小,还不如租房攒钱去旅游。

更扎心的是,全国户均住房1.1套,空置房多得能住下3亿人,房子早就不缺了。




现象三:保障房入市,商品房没人接盘了

去年国家宣布要建600万套保障房,相当于每年给120万家庭发便宜房票。比如深圳的共有产权房,价格只有商品房的60%,年轻人申请到就能落户上学。

这意味着什么?以前中低收入人群咬牙买商品房,现在直接分流到保障房市场。

现象四:房产税试点扩大,囤房的人慌了

虽然具体方案还没落地,但试点城市已经从上海、重庆扩到杭州、深圳。逻辑很简单,房子多的交税多,逼着炒房客抛售。

这种心态一旦蔓延,二手房挂牌量只会越来越多,进一步压垮房价。

现象五:政策转向,开发商不敢涨价了

今年初央行发话:绝不让房地产风险影响到银行!”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别指望再来一波涨价去库存。

看看房企现状,万科转型做机器人,碧桂园名字都删了“地产”俩字。开发商现在拿地都要算保障房配建比例,卖贵了没人买,卖便宜了亏本,只能拼命搞精装修忽悠改善客。

未来会怎样?三条路摆在年轻人面前

一线城市,房价阴跌,但好地段依然坚挺。核心区学区房可能稳住,但郊区盘会持续挤泡沫。

二三线城市,跌回2015年水平,郑州、武汉等库存高的城市,房价可能回到七八千一平。毕竟人均住房面积都41㎡了,谁还缺房子?

租房时代来了,国家猛推租购同权,北京海淀试点租房也能入学。




最后说句大实话,如果你是掏空家底凑首付的刚需,不妨再等等,保障房和房产税落地后,房价还有调整空间。

如果你是想投资的,听句劝,以前闭眼买房能赚钱,是因为有人口增长和货币放水,现在这两个红利都没了。

楼市这场游戏,我们这代人可能是最后一批玩家。但换个角度看,年轻人不用再为买房赌上人生,或许才是真正的进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