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来临之际

校园“放大招”!

作为复旦大学校区的发源地

复旦精神的溯源地

“复旦源”启幕仪式

将于5月18日(本周日)举行

相辉堂草坪为中心

包括校史馆、博物馆、艺术馆、

科技成果馆、校友馆、

特藏档案馆在内的

“一源六馆”将正式落成并开放

其中,校史馆新馆

“自立自强、卓越有趣”为主线

基于丰富的历史档案、照片、录音、

视频、模型、文物等

采用多样化的展陈形式

展现120年来复旦人教育救国、

开拓创新、自立自强的奋斗历程





快来先睹为快!

一起认识这些珍贵文物吧!

五四上海第一钟



1919年,“五四运动”在京爆发

风潮席卷全国

当年5月6日

复旦大学教师邵力子

接到北京专电后

向复旦师生传达消息

并与李登辉共同指导学生

联络上海各大中学校

发起罢课、罢市等爱国行动

成为引领时代的重要力量

昔年,复旦师生敲响这口

“复旦大学校钟”

唤醒了校园

如今,它成为复旦师生

声援五四、心系家国的忠实见证

是校史馆“镇馆之宝”之一

存世最早的复旦文凭


宣统元年(1909)颁发的

复旦公学卒业文凭

是目前存世最早的复旦文凭

文凭的主人是

复旦公学第二届毕业生张彝

“复旦公学”四个字

分别位于文凭四角

双龙戏珠图案缀于四边

上半部分印“慈禧太后谕”

下方详列各门课程成绩及总平均分

左下角盖有

复旦公学监督高梦旦(高凤谦)

以及教务长李登辉的私印

毛主席亲笔题写的校名手迹



宣纸上挥毫间,尽显骨力的

行草书“復旦大學”四字

纵逸奔放、一气呵成

这是毛泽东主席给复旦大学

题写的校名手迹(1951年)

1952年,复旦首次将

题字制成竖排牌匾

悬挂于学校正门

1965年校庆时

匾额调整为横排样式,沿用至今

载有陈寅恪和竺可桢

成绩的《考试等第名册》


复旦公学《考试等第名册》

(1908年)

载有历史学家陈寅恪、

气象学家竺可桢的考试成绩:

“陈寅恪 九十四分六

竺可桢 八十六分六”

陈寅恪与竺可桢

曾为同班同学

两位大师一同见证了

复旦公学浓厚的求知氛围

更共同谱写了复旦创校初期

人才济济的校史画卷

我国第一支

医用封闭式热电子X光管


1953年8月,我国第一个医用

封闭式热电子X光管研制成功

并开始送至医院试用

为新中国的医疗器械填补了一项空白

和老校史馆中的装置相比

新校史馆中的展品不仅展示实物

更有互动功能

可以上手体验操作


复旦大学新校史馆开放在即

一起期待!

资料丨复旦大学

编辑丨吴百欣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