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九年来,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立足本土,胸怀世界,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开展了持续探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围绕这一主题,本报组织了一组文章,约请学界专家进行深入探讨。
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基于中国实践和世界发展趋势而作出的重大判断。知识及其体系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常识。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瓶颈在于整体上仍然缺乏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主要表现在我们目前的知识体系于一些领域中或一定程度上自主性和创新性还不足,尚未形成完全自主的、创新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未能在“三大体系”的构建上实现重大突破。这种情况导致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整体上对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回应能力、解释能力和解决能力还有待提高。为了破解这些问题,必须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牢固确立守正创新的中国伦理学研究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守正创新”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立场观点方法,要构建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就必须遵循“守正创新”的伦理学研究方法。所谓“守正”,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基本原理不动摇,只有如此,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所谓“创新”,就是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不断拓展伦理学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以新的伦理学理论指导新时代的道德伦理实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根本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的精神需求作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努力方向,要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提倡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是坚持人民至上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让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站稳了人民立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
当前最显著的社会变革与实践创新,就是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人工智能”的社会存在,既改变了我们赖以为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也深度重塑了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格局。工业社会的社会学,建立在人完全支配机器的基础上。而智能社会的社会学,只能建立在人支配智能体并与智能体互动的基础上。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网络虚拟人、具身机器人与人的紧密联系等,逐渐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构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应有之义,是中国法学界必须完成的重要使命。在当前各国争夺全球法学话语权的背景下,我们应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同中国法治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推动法学知识推陈出新、迭代更新、交叉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中国气派、世界一流的法学自主知识体系,谱写人类法学知识体系发展的新篇章,提升中国法学知识体系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这为国际关系理论创新提供了方向。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关系学科亟须立足“两个结合”,突破西方理论范式束缚,构建兼具主体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的国际关系学自主知识体系。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九年来,我国经济学界为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开展了持续探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国经济学界举办了大量研讨会和学术论坛,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大量学术期刊围绕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设立了重点选题和栏目,积极引导学术界开展深入研究;为推动中国特色经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我国学者就提炼标识性概念、形成原创性理论,产生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经济学论文、专著与教材。
为人民写史,不仅包括从帝王将相史转向人民大众史的旨趣转向,也要求史学家走出象牙塔投身于大众史学传播的滚滚热潮中。在日常生活史的实践里,新时代的史学工作者要有敏锐的发现力,为中国民众的当下奋斗提供有益参照。在历史知识生产日益大众化的时代,“大家小书”“百家讲坛”必能起到正本清源的引领作用,主持优质历史语料库的规划、助力历史学垂类大模型建设或将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历史传播做好最重要的“价值对齐”工作。
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源自实践,反过来用于指导实践。知识体系之“体”与知识体系之“用”密切相关,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这种认识一方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学说,另一方面也符合中国传统哲学“体用不二”的学说。艺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艺术传播实践活动,所以艺术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更应紧紧围绕艺术传播实践活动来考量。
就艺术传播实践活动而言,最为关键的是要把艺术信息有效传播给受众,被受众所领会,并化入受众的精神世界。艺术信息是艺术传播的核心内容,从创作到批评和接受,艺术信息是一个不断生成、不断传播的过程。所以,艺术传播学的建构必须首先从对艺术信息特征的思考出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新媒体编辑:崔岑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