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五月的初夏,在雨城区望鱼镇的深山里,潺潺溪水流过沙坪村的四川蓉雅渝农业有限公司仿生态石蛙养殖基地。近日,养殖基地负责人黄大兵刚接到一笔来自广东的1000斤石蛙订单,正忙着组织工人捕捞,掀开水中的石板,一只只褐背黑斑的石蛙迅速跃出,溅起的水花映着阳光,仿佛跳动的“金元宝”。这些被称为“百蛙之王”的石蛙,是重庆汉子黄大兵六年来扎根山村的理由,也是他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密码”。



一场“舌尖上”的商机


2018年冬天,在广东做工程的黄大兵参加了一场商务宴请。当服务生给每人端上一盅清炖石蛙汤时,同桌的老饕们纷纷赞叹:“这可是百蛙之王,现在野生的都快绝迹了。”

“当时那盅汤要价168元。”黄大兵至今记忆犹新。从事工程建设多年的他敏锐地嗅到商机,但朋友的话给他泼了冷水:“这东西娇贵得很,十个养蛙九个亏。” 他从朋友口中了解到仿生石蛙养殖——这种对水质、环境要求极高的“活人参”,市场价可达100多元一斤,但养殖技术门槛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别人不敢干,我偏要试试!”带着工程人特有的韧劲,接下来的半年,他跑遍了华南地区的石蛙养殖场,最疯狂时一周辗转三个省份。在外地的一个养殖场,他硬是跟着技术员同吃同住半个月,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水温、PH值等数据。



选址就像“找对象”


2019年春天,黄大兵带着团队来到雨城区。“根据我们的考察发现雨城区有两个环境好,一个是营商环境好,还有一个就是生态环境好。当时跑了七八个乡镇,最后在望鱼镇沙坪村的小溪边蹲了整整三天。”他回忆说,那三天里,他每天凌晨四点就蹲在溪边,观察野生石蛙的活动规律。


“选址就像找对象,要讲究‘眼缘’,镇上和村上的干部带我把每条沟渠都跑了一遍。”黄大兵笑着说。望鱼镇82%的森林覆盖率,每立方厘米高达3万个的负氧离子含量,还有那条从海拔2000多米高山流淌下来的山泉,是石蛙理想的栖息地。尽管当地尚无规模化养殖先例,他仍毅然成立四川蓉雅渝农业有限公司,在沙坪村建起了基地。



养蛙比“养娃”还难


但创业的艰辛远超想象。第一年投放的38万尾蝌蚪,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几乎全军覆没。望着空荡荡的养殖池,这个在工地上摸爬滚打多年的汉子第一次红了眼眶。整整三天,黄大兵把自己关在工棚里。第四天清晨,村民们惊讶地发现,他又出现在了养殖场,正带着工人重新修建基地,裤腿上的泥浆还没干透。“不就是从头再来吗?”他抹了把脸上的汗水,眼神比以往更加坚定。


“现在基地里每只石蛙都是我的‘孩子’。”黄大兵轻轻掀开一块青石板,几十只拳头大小的石蛙警觉地缩了缩身子。他像介绍自家孩子般如数家珍:“这只是去年4月孵化的,那只是‘种蛙王’,有八两重呢。”

“石蛙娇贵,蝌蚪变幼蛙的存活率低,稍有不慎就全军覆没。”黄大兵回忆,创业初期他交了不少“学费”:水温差一度、饵料不新鲜,都可能让石蛙集体“罢工”。为还原野外环境,他在水池中摆放石块、水草;为保障饵料安全,专门建起黄粉虫养殖厂,用无公害蔬菜喂养;每天记录水质数据,七天换一次水……


在石蛙养殖基地务工的沙坪村村民陈正蓉告诉记者:“黄总的养殖基地给我们村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每个月能有近3000元的收入。最让大家佩服的是,黄总跟别的老板不一样——基地里的大事小事他都亲力亲为,每天来得比工人们都早,走得比谁都晚。他是真的把全部心思都扑在这上面了,这种钻研精神特别打动人。”


六年摸索,这个曾经的“工程老板”成了村民口中的“土专家”。他的基地从最初的十多亩扩大到三十多亩,种蛙、成蛙分塘养殖,年产出种苗超100万尾。但黄大兵想得更远:“一个人富不算本事,得让乡亲们一起参与。”


“共富蛙”跳进农家院


2022年初春的一个清晨,沙坪村村民杨平蹲在自家后山的溪水边,手里翻着村上印发的支持参与石蛙产业发展的资料,望着潺潺流水若有所思。自从听说村里来了个养石蛙的能人黄大兵,他就一直琢磨着这事。“我家这溪水这么清,后山又阴凉,应该也能养石蛙吧?”想到这里,他掏出手机,拨通了村干部的电话。不到半小时,村干部李平与黄大兵就骑着摩托车赶来了。他们一下车就直奔溪边,捧起一捧水仔细端详。“老杨,你这地方选得好啊!”黄大兵眼睛发亮,“这水质清澈见底,水温又合适,简直就是天然的石蛙养殖场。”

见杨平还有些拿不定主意,黄大兵二话不说掏出随身带着的笔记本,蹲在田埂上就给他算起账来:“你看啊,种苗我先给你提供,技术我包教包会,等养成了我负责回收。”说着说着,他突然站起身,脱掉外套就跳进水里:“来,我教你第一步怎么布置养殖池。”杨平至今难忘那个场景:黄大兵泡在春寒料峭的水里,一块一块地帮他摆放青石板。“这个角度要再倾斜一点,给石蛙留出活动空间。”黄大兵的手指在石板间来回比划“缝隙要留得刚刚好,既要让石蛙有藏身之处,又要方便我们观察。”就这样,从选材到布局,黄大兵手把手地教,一教就是一整天。


最让杨平感动的是去年盛夏的一个深夜。凌晨两点,杨平发现池里的石蛙突然大面积浮头。电话那头的黄大兵二话没说,冒着倾盆大雨骑摩托车赶来。杨平回忆说:“那么大的雷暴雨,黄大兵连雨衣都没顾上穿,到的时候整个人像从水里捞出来似的。”他打着手电,在池边一蹲就是两个小时,直到找出病因和解决办法,他才转身离去。


如今,在望鱼镇党委、政府的不断支持下,黄大兵独创了“三包”模式护航——包技术指导、包饲料供应、包成品回收,沙坪村的石蛙养殖户已发展到10多户。去年年底,最早加入的几户村民平均增收6万元。杨平说:“现在我这两个池子,不仅养石蛙,我还养了雅鱼,收入是一天比一天多!这日子啊,真是越过越有奔头了。”夕阳下,养殖池里泛起粼粼波光,一只只肥硕的石蛙正悠闲地趴在青石板上,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山村正在发生的蜕变。


“生态蛙”跃出振兴路


黄大兵的产业版图并未止步于沙坪村。2023年,在望鱼镇党委政府争取的产业项目支持下,他又携手三台村共同创立雅安绿丰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石蛙经”念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又在中省财政资金扶持下,一座占地1400平方米的现代化石蛙养殖厂房拔地而起,配套建设的450平方米智能化孵化池更是成为当地产业新地标。


“这个项目就像我们的‘金娃娃’,从落地到投产都凝聚着黄总的心血。”三台村党委书记李开松指着崭新的厂房感慨道。据他介绍,黄大兵不仅全程参与规划设计,更亲自驻守工地三个月,从地基施工到设备安装都严格把关。最让村民们感动的是,在建设关键期,黄大兵白天在沙坪村基地忙活,晚上还要驱车来三台村指导,常常忙到深夜。


如今,这个集养殖、孵化、技术培训于一体的综合项目,不仅让村集体年增收10万元,更创造了10多个家门口的就业岗位。李开松笑着说:“我们村集体经济占公司股份的51%,按照现在这个发展模式,收益还将更高。以前村民总想着往外跑,现在都抢着报名参加养殖培训。黄总带来的不仅是产业,更是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站在基地旁,黄大兵迎着山风指向远处连绵的青山,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们要把育种技术做到精益求精,打通从养殖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让望鱼石蛙成为响当当的地理标志产品!”他掏出手机,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订单记录格外醒目——这些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的订单,不仅承载着市场的认可,更寄托着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等产业规模再上一个台阶,我们就要延伸产业链,发展石蛙精深加工,让这些山里的‘金疙瘩’真正跳出大山,游向全国!”从工程建设跨界到农业领域,黄大兵带领团队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闯出了一条新路。在党委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下,他创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手把手教技术、心贴心拓销路,让小小的石蛙变成了带动村民增收的“致富蛙”。




▌记者:赵宇航/文 杨超/图、视频

▌编辑:赵宇航

▌审核:徐召红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 ,了解更多有关雨城的信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