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记者 芮扬 通讯员 吕伉)当古老神秘的青铜器制作技艺与朝气蓬勃的校园课堂相遇,当“扫黄打非·护苗”行动的文化守护理念融入其中,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传承与守护之旅在岐山悄然展开。5月14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岐山青铜器复仿制技艺传承人于安君走进宝鸡新建中学,为师生们带来“青铜文明实践课”,岐山县委宣传部以此为契机,深入推进“扫黄打非·护苗”品牌建设,让非遗文化成为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坚实力量。
活动当天下午三时,雕刻着饕餮纹的仿古陶范和青铜器复制品整齐摆放,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于安君老师手持复刻的古代青铜钺模具,生动地向学生们演示分型简单的“陶范铸造法”,详细讲解古人用黏土塑型、雕刻制模、制范,阴干焙烧后再熔铜浇铸成型的全过程。学生们在观赏青铜器历史和技艺视频后,在传承人的操作示范与指导下,纷纷动手体验制模、制范,观摩低温合金安全浇铸青铜器等工序。
在动手实践环节,初二年级的同学们专注地用潮湿陶土在模具中夯范,尽管额角沁出汗珠,但依然一丝不苟。“力道必须均匀,稍不留神就会做成废品,终于明白什么叫‘匠心’了。”一位同学感慨道。
“非遗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内核,希望通过将非遗与‘护苗’行动相结合,为青少年打造一个纯净、健康、富有文化底蕴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接触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蚀。”岐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振宁表示。此次将青铜器复仿制技艺引入校园,不仅是对非遗文化的传承,更是岐山县“扫黄打非·护苗”行动的创新实践。
近年来,岐山县委宣传部高度重视“扫黄打非·护苗”品牌打造,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主题班会、手抄报比赛、文艺演出等,不断提升青少年对“扫黄打非”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此次“非遗+护苗”活动,是岐山县委宣传部在探索文化传承与青少年保护融合发展道路上的又一次有益尝试。
作为掌握青铜器复仿制技艺全流程的传承人,于安君老师特意给每一位同学带来工艺说明书和青铜器文物贴纸,鼓励学生们继续思考研究。他表示:“传统技艺正在与灿烂青春碰撞出新的火花,文明的传承,本就是代代接力的过程。而‘护苗’行动,就是为这份传承保驾护航。”
此次实践课是岐山落实青铜器技艺“非遗进校园”活动的重要举措,省级非遗传承人于安君将开设青铜器主题研学体验课程,并邀请本地学生观摩参与非遗工坊青铜文物复制项目。岐山县委宣传部也将持续深化“非遗+护苗”模式,整合更多非遗资源,开展系列活动,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让非遗文化成为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让岐山青铜器技艺在灿烂青春的学子手中薪火传承、大放异彩,为岐山“扫黄打非·护苗”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