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田县县城图
新兴寺,因为清朝康熙年间,知县叶振甲留下的田阳八景“新兴梵韵”为世人所熟知。
日前,笔者在翻阅万历、康熙、民国等三个版本的《大田县志》时,多次看到新兴寺的记载。此新兴寺竟然与福建温氏祖庭温镇中兴之祖温新兴同名,引起笔者兴趣探究。但三个版本的县志,却对新兴寺来历语焉不详。
据康熙大田县知县叶振甲撰写的一文《重建万寿寺碑记》介绍:邑东郊外三百余武,有新兴寺,向来为祝圣道场也......爰询诸父老云:“寺址先创邑南之三里福塘,缘习仪稍远,厥后迁此桂岩阳,故名新兴。”兴废不一,亦无碑记可考......
从此碑记中可以了解到,大田县之前的大庆习仪处,因离县城较远不便已迁到新兴寺。
但此文对新兴寺来历解释,应该是有误。寺名新兴来历应该是另有缘由。而县城东郊的新兴寺在唐末就已经存在,一直没有变过位置。
民国《大田县志》城市志介绍,“嘉靖二十二年,大雨,城圮六十丈......二十四年,又圮四十丈。知县叶振甲重修。初,当道视县议筑城,东至杨梅林,南临塔兜潭,西倚白岩,北绕新兴寺山巅。”而《旧志之形胜》描述,“惟新兴寺山高瞰雉堞,城中虚实毕见。”
据了解,叶振甲县令重修新兴寺后,改名为万寿寺。仍为祝圣习仪之所。
福建温氏祖庭温镇《温氏族谱》记载:兴福寺始于唐末,僧福昌云游此地,结为真宇,缘五代相继寺遂废,基地犹存,后重复故寺。
《温氏族谱》记载的兴福寺记云,捍门二山处,于汤岭之东黄牛大山处,于其西南则象山列于前,北则屏障列于后,鼓样罗星镇水口,石狮象子槐于潭溪,而控守天门,截京口之上流,接台缠之余派。
又云:主是地者张公也,又有郭、丁、余诸姓居之。道人曰,此非居民之地。民信其说,余一家徒于下院,郭、丁二姓迁于上坑。道人复为,张公别求胜地,于双溪夹流之上,以献张公易是地。而张公让之,创为庵院。匾曰:兴福寺今桥仔头之下,名曰下院有和尚冢2所,其山腰为温镇宁四公妣陈氏坟在焉。
唐末,温镇温新兴曾舍田入寺,为僧粮饷。共捐19段田,分布三十三四都、三十一都、三十都。是时,院宇焕然一新,寻遭回禄。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僧文华复来此地,温梦箕与张天爵,同捐金创宝殿,为祝圣道场。梦箕公舍田200束,以供香积。明朝温坦八亦捐金修葺。
温镇祭祀典礼记载:万寿寺,每年九月二十日,住持办供,为叶恩主(县令叶振甲)庆祝,3房各铨1人,或身列衣冠,或练达老成者,早赴檀所,带领三班里户人等,上香行礼,领席为众户。
由此可见,在清朝康熙之时,万寿寺仍是温镇温氏重要的活动场所。
综上可知,新兴寺,始于唐末,原名为兴福寺。因温镇温新兴及其历代子孙捐款修庙,被民间称为新兴寺。清朝康熙年间,知县叶振甲改名为万寿寺。
万寿寺今废,旧址,据考证,在现大田县均溪镇政府大楼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