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爸,这个月的房贷记得按时打。"
张大明叹了口气,默默转出七千元。
连续三年,他和老伴李秀英每月都为儿子支付这笔费用,
却换来儿媳妇越来越多的嫌弃。一天晚上,张大明拍板决定:
"老李,我们不再付房贷了,回农村老家住。"
谁能想到,短短半年后,他们在乡下的院子里会迎来一排豪车,
而儿子竟然跪在他们面前哀求,
01
"爸,这个月的房贷记得按时打,上个月您又晚了两天。"张大明刚把碗放进厨房,儿子张浩就在客厅喊他。
张大明擦了擦手,从口袋里掏出手机,点开银行APP,熟练地操作起转账。7000元,又一次从他那不算丰厚的退休金账户转出。这是他第36次为儿子支付这笔费用。
"已经转了。"张大明回应道,声音平静,但眼神里带着疲惫。
"爸,你在厨房擦一下台面,昨晚你做菜油溅得到处都是。"儿媳妇周玲边化妆边说,话里明显带着不满。
张大明点点头,没有反驳,转身回厨房继续收拾。他的妻子李秀英正在阳台晾衣服,听到这些话,叹了口气,但也没说什么。
这是一个普通的早晨,在张大明和李秀英的生活里,这样的早晨已经持续了三年。
三年前,60岁的张大明刚从中学退休,他和妻子本计划去各地旅游。但儿子张浩结婚后买了房,月供压力大,提出让父母一起住,帮忙分担房贷。张大明夫妇商量后决定支持儿子,每月7000元的房贷由他们负责,也省下了自己的租房费用。
最初的生活还算和谐,但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孙子出生后,家里的气氛逐渐变得紧张。儿媳周玲开始对老两口的生活习惯挑剔,从做饭方式到看电视声音,都成了矛盾点。
"妈,您能不能别老是把孩子的玩具到处乱放啊?我回来还得收拾。"周玲的抱怨声又从客厅传来。
李秀英抱着刚睡醒的小孙子,脸上挤出笑容:"好好好,我马上收。你今天不是有个重要会议吗,快去吧,孩子我来看。"
周玲瞥了一眼钟表,匆匆拿起包出门了,张浩也跟着离开。房子里终于安静下来,老两口才松了一口气。
"老张,你吃早饭没有?"李秀英问丈夫。
"没胃口。"张大明摇摇头,坐在沙发上,眼神有些空洞。
李秀英放好孙子,走到丈夫身边坐下:"又转钱了?"
张大明点点头:"退休金刚到账,就出去一大半。现在物价涨得这么快,我们手头也越来越紧了。"
"要不...咱们跟他们说说,减点儿?"李秀英小心翼翼地提议。
"算了吧,上次提这事,浩子脸都绿了。他说现在工作不稳定,房贷已经很吃力了。"张大明叹气道。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气氛格外安静。突然,周玲放下筷子,瞪着碗里的菜:"妈,这菜怎么这么咸啊?您是不是又忘记尝味道了?"
"是吗?"李秀英赶紧尝了一口,"可能是我老了,味觉不灵了。"
"就是!老年人就该注意点,小心高血压。"周玲语气生硬。
张浩看了看母亲,想说什么,但又低头吃饭。
张大明放下筷子:"我觉得不咸,正好。"
"老张,你就别护着她了,"周玲翻了个白眼,"上个月电费怎么又超了?就因为妈白天总开着电视。现在电费多贵啊,我们工资又不高。"
张大明忍不住了:"我们每月给你们7000房贷,不也省电省水吗?"
餐桌上瞬间安静了。张浩放下筷子:"爸,我们不是这个意思。就是大家都不容易,该省则省嘛。"
"房子是你们的,我和你妈只是借住。说得难听点,我们每月给7000,比租房还贵呢。"张大明声音有些发抖。
周玲脸色一变:"叔叔阿姨,这么说就伤感情了。咱们是一家人,房子当然也是你们的。再说了,你们帮我们还房贷,不也是为了浩子吗?将来房子还不是留给他?"
这句话彻底触动了张大明。饭后,他和李秀英躺在卧室床上,久久不能入睡。
"老张,你还醒着吗?"李秀英轻声问。
"嗯。"
"我们...要不回村里住吧?"李秀英小心地提议,"老房子还在,收拾收拾就能住。"
张大明沉默了一会儿:"你不是一直不愿意回去吗?说城里方便。"
"现在我觉得,什么方便不方便的,过得开心最重要。"李秀英叹了口气,"每天这样提心吊胆,我宁愿回村里自在点。"
第二天早上,张大明拿出了一个决定。他郑重地对儿子说:"浩子,我和你妈商量好了,从下个月开始,我们不再给你付房贷了。"
张浩和周玲震惊地看着他。
"爸,您这是什么意思?"张浩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就是字面意思。我和你妈决定回村里住了。我们那边的老房子还在,收拾收拾就能住人。"张大明语气平静。
"叔叔,您不能这样啊!"周玲急了,"现在房贷这么高,我们哪里负担得起?"
"你们俩都工作,收入不低。房子是你们的,贷款也是你们的责任。"张大明看着他们,"我和你妈已经帮你们付了三年,36万了。我们的退休金本来就不多,现在该为我们自己的养老考虑了。"
"爸,您这不是坑我吗?"张浩脸色变得难看,"当初买房子,也是您支持的啊!"
"是我支持,但不代表这房贷永远由我来还。"张大明坚定地说,"我和你妈下周就回村里。你们好好考虑以后怎么办吧。"
接下来的几天,家里气氛极度紧张。周玲几乎不跟老两口说话,张浩也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但张大明和李秀英已经下定决心,开始收拾行李。
"妈,您真要走?"临行前一晚,张浩来到父母房间,语气软了下来。
"嗯,都收拾好了。"李秀英说,"浩子,我和你爸不是不管你,只是我们也有自己的生活。"
"可是房贷怎么办?"张浩仍不死心。
"你们自己想办法吧。"李秀英说着,轻轻抚摸儿子的头,"总会有办法的。"
第二天一早,张大明和李秀英带着简单的行李,搭上了回村里的长途汽车。望着车窗外渐渐远去的城市轮廓,两人既紧张又期待。
"真的决定好了吗?回去后,生活条件会差很多。"李秀英握着丈夫的手。
"差不多,反而自在。"张大明笑了笑,"这么多年,我还是怀念那片菜地。"
他们的老家在距离城市三小时车程的山区村庄,名叫青山村。老房子是张大明父亲留下的,两层砖木结构,院子不小,有一片小菜园。他们离开已经十多年了,房子肯定破败了不少。
汽车在乡间小路上颠簸,终于到达了青山村。下车后,两人拎着行李,走在熟悉又陌生的村道上。
"大明家的不是吗?这是回来了?"一个老人认出了他们,惊喜地问道。
"王大爷,是我们!"张大明热情地打招呼,"我和老伴回来住了。"
"好啊好啊!村里这几年变化大了,你们来得正是时候!"王大爷笑着说。
走到自家门前,果然,院墙有些倒塌,大门生锈,杂草丛生。但在李秀英眼里,这却比城里那个处处小心的"家"要亲切得多。
"回来了!"张大明推开吱呀作响的大门,深吸一口气,"从今天起,这里就是我们的新家了。"
接下来的日子,老两口忙着修缮房子、清理院子。村里人知道他们回来了,纷纷前来帮忙。不到一周,老房子就焕然一新:窗明几净,家具齐全,院子也整理得干干净净。
"看,我种了黄瓜、茄子、辣椒,还有西红柿。"张大明指着自己的菜园,脸上洋溢着成就感,"明年我们就能吃自己种的菜了!"
李秀英也在院子里养了几只鸡,每天捡鸡蛋成了她新的乐趣。
城里的儿子偶尔会打电话,大多是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偶尔也会提到房贷的事,但张大明总是轻描淡写地带过。
"爸,你们真的适应农村生活吗?"电话那头,张浩的声音有些担忧。
"挺好的,比在城里自在多了。"张大明回答,声音里带着久违的轻松。
"那...房贷的事..."
"浩子,我和你妈的决定不会改变。"张大明坚定地说,"我们的退休金现在刚好够我们自己用。"
02
回到青山村已经两个月了,张大明和李秀英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早晨,张大明习惯在自家菜园里忙活,李秀英则喂养院子里的鸡鸭。中午一起做饭吃饭,晚上看看电视或者去村里广场散步。生活虽然简单,但充实而惬意。
这天早上,张大明正在给菜地松土,村支书王建国骑着电动车过来了。
"老张,在忙呢?"王建国停下车,笑着打招呼。
"王书记,有事吗?"张大明直起腰问道。
"是这样,县里最近推广乡村旅游,想在咱们村发展农家乐。你家房子大,院子也宽敞,地理位置又好,靠近那条小溪。县里觉得很适合改造成农家乐,让我来问问你们有没有兴趣。"
张大明有些意外:"农家乐?我们这把年纪,行吗?"
"怎么不行?就是提供农家饭菜,让城里人体验乡村生活。李老师烧得一手好菜,你又是老教师,能说会道。县里还有补贴和培训,我看挺合适的。"
张大明思考了一会儿:"我得和老伴商量一下。"
晚上,张大明把这事告诉了李秀英。
"农家乐?"李秀英也很惊讶,"我们能行吗?"
"王书记说有培训,还能申请补贴。如果做起来,不仅能有点收入,还能充实生活。"张大明说,"城里人现在都喜欢到乡下来玩,呼吸新鲜空气,吃纯天然食物。"
李秀英想了想,点头道:"那就试试吧,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第二天,两人去村委会登记报名。王书记很高兴,立即帮他们申请了县里的培训名额和改造补贴。
接下来的一个月,老两口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农家乐经营培训,学习了接待、烹饪、卫生等各方面知识。同时,他们的老房子也在进行简单改造:修缮客房,改善卫生设施,美化院落环境。
"老张,你看这个招牌怎么样?"李秀英指着刚做好的木牌,上面写着"大明农家乐"。
"挺好的,简单大方。"张大明笑道,"就是不知道会不会有人来。"
他们的担忧很快就消除了。在县里的宣传推广下,第一批游客很快就来了。一个周末,三组城里家庭慕名而来,被青山村的自然风光和张家的热情款待深深吸引。
"张爷爷,这鸡汤太好喝了!"一个小男孩吃得满头大汗,还竖起大拇指。
"那是!我家的鸡都是散养的,吃的是五谷杂粮。"张大明笑得合不拢嘴。
李秀英的农家菜也获得了游客们的赞赏。土鸡炖蘑菇、农家小炒肉、野菜饺子,每一道都色香味俱全。
"李奶奶,您这手艺,城里五星级酒店的厨师都比不上!"一位女游客由衷称赞。
"过奖了过奖了,就是家常菜。"李秀英笑着说,心里却美滋滋的。
游客们白天可以去周边的山上爬山,去小溪边钓鱼,或者在村里的果园采摘应季水果。晚上,张大明会组织大家在院子里乘凉聊天,讲述农村的趣事和传说。
渐渐地,"大明农家乐"在周边小有名气,每到周末和假期,总有预订。老两口虽然忙碌,但收入也比在城里时丰厚了不少。除了农家乐,张大明还利用自己的教育背景,在村委会的支持下,给村里的孩子们补习功课。李秀英则和村里的妇女一起学习了手工艺品制作,闲时编些竹篮、草帽等小物件出售。
转眼半年过去,张大明和李秀英的退休生活比想象中充实得多。他们不仅身体更健康了,心态也更加年轻。
"老李,你看这账本。"一天晚上,张大明翻着记账本给妻子看,"这半年我们光农家乐就赚了三万多,再加上我的家教和你的手工艺,咱们现在的收入比在城里时还高呢。"
李秀英笑着说:"谁能想到呢?当初回来,还担心生活费不够。现在倒好,银行卡里的钱越来越多了。"
"最重要的是,我们过得开心自在。"张大明感叹道,"不用看别人脸色,不用担心说错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李秀英点点头:"是啊,这才是真正的晚年生活。"
村里人也很佩服老两口的干劲和智慧。有不少人受到启发,也开始发展自家的特色产业。青山村的乡村旅游越来越红火,不少年轻人甚至从城里回来创业。
这天,张大明正在院子里给客人演示如何编竹篮,李秀英在厨房准备午饭。村里的小孩子突然跑来报信:"张爷爷,村口停了好多豪车,特别气派!"
张大明疑惑地放下手中的竹条:"豪车?来我们村干什么?"
他刚站起身,就听到院外传来一阵喧哗。几个穿着考究的人出现在门口,领头的是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戴着金边眼镜,手里拿着一个公文包。
"请问这是张大明老先生家吗?"那人彬彬有礼地问道。
"我就是张大明,你们是?"张大明警惕地问。
"您好,张先生!我是锦程投资集团的总经理林志强。"男人伸出手,"久仰大名,今天特地来拜访您。"
张大明一头雾水,和他握了握手:"什么大名?我就是个普通退休老教师。"
"张先生太谦虚了!"林志强笑着说,"您的'大明农家乐'在我们圈子里可是很有名气啊。我们想和您谈一个合作项目。"
这时,村支书王建国也匆匆赶来,看到这阵势,连忙给张大明解释:"老张,林总是县里引进的大投资商,要在咱们村投资开发旅游项目。"
张大明更加困惑了:"那和我有什么关系?"
林志强神秘地笑了笑:"张先生,我们公司看中了青山村的自然资源和人文风貌,计划投资五个亿,打造一个高端乡村度假区。而您的农家乐,正是我们想要合作的典范。"
张大明还没回过神来,林志强就从公文包里取出一叠文件:"这是我们的初步规划,希望您能抽时间看看。我们诚邀您成为项目的顾问和合作伙伴。"
"顾问?合作伙伴?"张大明感到荒谬,"我一个退休老教师,能有什么贡献?"
林志强意味深长地说:"张先生,您的贡献可大了。首先,您的农家乐模式很成功,是我们想要推广的样板。其次,您在村里很有威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与村民沟通。当然,最重要的是..."
他没有继续说下去,而是从包里拿出一张银行支票,推到张大明面前:"这是我们的诚意,五十万元顾问费,先付给您。只要您点头同意合作。"
张大明惊得说不出话来。李秀英从厨房出来,看到这一幕,也吓了一跳。
"老张,怎么回事?"她小声问丈夫。
张大明摇摇头,示意自己也不清楚。
就在这时,院子外又传来一阵骚动。人群自动分开,让出一条路。一个熟悉的身影走了进来。
"爸!妈!"
张大明和李秀英惊讶地看向门口,站在那里的,正是他们的儿子张浩!更让他们震惊的是,张浩西装革履,神情却异常紧张,额头上还有汗珠。
"浩子,你怎么来了?"李秀英惊讶地问。
张浩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看了看林志强,又看了看父母,深吸一口气,突然向前走了两步,在父母面前跪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