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肠外肠内营养的临床药师,在前往临床科室查房的过程中,时常会遇到患者主动向医生提出要求注射“营养针”,以期补充营养、增强抵抗力。
然而,事实是否真的如患者所期望的那样呢?
“营养针”是什么?
“营养针”并非医学上的专业术语,它通常是指通过静脉输注的方式,为患者提供营养物质的各种注射剂。
营养成分
主要包含了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 。
从医学角度看
“营养针”属于肠外营养的范畴,是在患者无法经口进食、经口进食不足或胃肠道功能障碍,无法有效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时,采用的一种营养支持方式。
“营养针”真的能补充营养吗?
在特定情况下,“营养针” 确实能够发挥补充营养的作用,甚至挽救患者生命。
什么情况可以用营养针?
例如,对于因严重烧伤、创伤、大手术导致胃肠道功能暂时受损,无法正常进食的患者,“营养针”能够提供维持生命所需的营养物质,避免因营养不良导致伤口愈合延迟、感染风险增加等不良后果 。
“营养针”并非适用于所有人!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消化系统摄入食物,经过消化、吸收等一系列过程获取营养,这是最符合生理需求的营养获取方式。
胃肠道不仅是消化吸收器官,还具有免疫、内分泌等重要功能。
当通过“营养针”完全替代经口进食时,胃肠道缺乏食物刺激,会导致胃肠道黏膜萎缩、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道功能逐渐衰退。
长期使用还可能引发肠道菌群失调,增加感染风险。
“营养针”的风险和副作用
“营养针”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风险和副作用。
如可能出现发热、寒战、过敏反应等症状;
如果营养液配制不合理或输注速度不当,还会引起血糖、血脂异常,导致高血糖、低血糖、高脂血症等;
影响电解质平衡,出现低钾血症、高钠血症等;甚至损害肝肾功能。
有临床数据显示,部分长期接受不合理肠外营养的患者,出现了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转氨酶升高等症状。
哪些人需要“营养针”?
胃肠道功能障碍患者
患有严重的胃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放射性肠炎等,肠道黏膜受损,消化吸收功能严重下降;或因腹部大手术、外伤等导致胃肠道需要休息恢复时,“营养针”能为患者提供营养支持,直至胃肠道功能恢复。
高分解代谢状态患者
在严重烧伤、创伤、感染、大手术后,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显著增加,而此时患者往往因病情影响,食欲下降,经口进食难以满足需求。“营养针”可以及时补充大量消耗的营养,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 。
特殊疾病状态患者
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在放化疗期间,常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导致进食减少;慢性肾衰竭、肝功能衰竭患者,由于器官功能受损,对营养物质的代谢和利用出现障碍,通过口服途径难以满足营养需求。在这些情况下,“营养针”可作为辅助营养支持手段。
正确看待和使用“营养针”
“营养针”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但绝不是万能的营养补充剂。在使用“营养针”前,需要由医生、药师、营养师、护士等组成的专业团队,对患者的病情、营养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判断是否真的需要使用肠外营养,以及确定合适的营养液配方和输注方案。
对于普通健康人群,通过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谷类、蔬菜、水果、肉类、豆类等各类食物,完全能够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无需使用“营养针”。即使是身体虚弱、存在轻度营养不良的人群,也应首先尝试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营养丰富的食物摄入,或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使用口服营养补充剂来改善营养状况 。
总结
“营养针”在特定的医疗场景下,对于补充营养、挽救生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并非适用于所有人,也不是一种可以随意使用的“补品”。
我们应正确认识“营养针”的作用和局限性,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切勿盲目跟风,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作者:随州市中心医院 李洋
审稿专家:随州市中心医院 主任药师 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