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人在打完COVID-19疫苗后会觉得胸口不舒服,甚至查出心脏炎症,而大多数人却啥事儿都没有?最近,科学家发现,这可能跟我们身体里的基因有点关系。就像有些人对花生过敏一样,某些“调皮”的基因变异可能会让疫苗在少数人身上引发意外反应,比如心肌炎或心包炎。

疫苗和心脏炎症:罕见但扎眼

自从COVID-19疫苗开始全球推广,已经有几十亿人接种了。绝大多数人打完针,最多就是胳膊酸两天,或者有点低烧,休息一下就好了。但有极少数人,尤其是年轻小伙子,打完mRNA疫苗(比如辉瑞的Comirnaty或Moderna的Spikevax)后,心脏出了点状况——要么是心肌发炎(心肌炎),要么是心脏外面的囊肿了(心包炎)。这些问题通常在第二针后几天到一周冒出来,症状可能是胸痛、喘不上气,或者心跳感觉怪怪的。

好消息是,大部分人恢复得挺快,但这种罕见情况还是让科学家坐不住了。他们想搞清楚:为什么只有少数人会这样?答案可能藏在我们的DNA里。

基因里的“小捣蛋鬼”

瑞典的一群科学家最近做了一项研究,成果发表在《NPJ 疫苗》杂志上。他们找了66个在接种mRNA疫苗后得了心脏炎症的瑞典人,把他们的基因跟5000多个健康人的基因做了对比,想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结果还真发现了点线索。比如,在得心包炎或心包心肌炎的人身上,SCAF11基因附近的三个变异(名字有点拗口:rs536572545、rs146289966、rs142297026)特别常见。这个SCAF11基因跟一种叫“细胞焦亡”的过程有关。啥是细胞焦亡?简单说,就是细胞“炸”了,引发强烈的炎症反应。科学家猜,这些基因变异可能让免疫系统对疫苗反应太夸张,像是按了“过激模式”,结果伤到了心脏。

另外,对于心肌炎,他们还发现LRRC4C基因里有个变异(rs570375365)跟Moderna的Spikevax疫苗关系更大。这个基因跟免疫信号和心脏功能有关,感觉就像身体里的“交通指挥员”出了点小差错。

为什么是mRNA疫苗?

你可能纳闷,为啥这种事儿老跟mRNA疫苗扯上关系?mRNA疫苗的原理其实挺酷的:它教我们的细胞造出病毒的刺突蛋白,也就是病毒用来“开门”的那把钥匙。免疫系统认出这把钥匙后,就学会了怎么对付病毒。但在极少数人身上,免疫系统可能把这事儿看得太重,像个过分紧张的保安,把心脏也“误伤”了。

那些基因变异就像是给保安递了个放大镜,让它更容易反应过度。研究人员发现,这种现象在mRNA疫苗里更明显,其他类型的疫苗似乎没这么强的关联。

你的基因会“挑疫苗”吗?

看到这儿,你是不是有点好奇:我的基因会不会也让我对疫苗反应不一样?目前来说,咱们还没法随便测一下就知道答案。不过,这项研究给了我们一个新思路——基因可能真的会影响疫苗效果。就像有人天生吃辣不怕,有人一吃就满头汗,每个人的身体都有自己的“小个性”。

但别担心,研究人员也说了,这种心脏炎症超级罕见,66个病例听起来不少,可跟全球几十亿剂疫苗比起来,概率小得像中彩票。而且因为样本少,这些发现还得再多验证才能下定论。未来,说不定能通过基因检测,帮大家挑最适合自己的疫苗方案。

生活里的例子更好懂

为了让你更明白这事儿,咱打个比方。想象疫苗是个新来的“客人”,大部分人的免疫系统会礼貌地接待一下,记下特征就放行。但对于有特定基因变异的人,免疫系统就像个暴脾气房东,不仅把客人轰出去,还顺手把屋子砸了——这“屋子”就是心脏。

再比如,就像有人喝咖啡心跳加速,有人喝了啥事儿没有,基因的微小差异可能决定你对疫苗的反应是“风平浪静”还是“波涛汹涌”。

科学还没说完,别慌

这项研究虽然挺有意思,但科学家自己也说,这只是个开始。心脏炎症的真正原因可能不只基因,还跟年龄、激素,甚至以前的健康状况有关。而且疫苗的好处——防重症、救命——还是远远盖过这些小概率风险的。

所以,下次打疫苗前,不用太纠结自己的基因是不是“捣蛋鬼”。但如果你打完针觉得胸口不舒服,别硬扛,赶紧去医院查查,安全第一。

你有啥故事?

你打疫苗的时候有啥特别的感受吗?胳膊酸了几天,还是完全没事儿?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顺便问一句,你觉得自己的基因会不会偷偷影响你的疫苗反应?说不定我们能一起挖出更多有趣的事儿。

最后,科学还在路上,咱们也在学习。支持疫苗、关注健康,未来可能会解锁更多关于身体的秘密。你说呢?

参考资料:Cavalli, M., Eriksson, N., Baron, T. et al. (2025).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myocarditis and pericarditis following COVID-19 vaccination. NPJ Vaccines 10, 88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