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江苏女孩说父母成年后变得好陌生,像是被夺舍的怪物,以前风趣幽默的老爸、善解人意的老妈,怎么随着时间推移就变样了呢?
父母形象的转变,就是被生活折腾的,人到中年,生存焦虑都来了。
年轻的时候能陪孩子玩,那是因为房贷压力没那么大,职场竞争也没那么激烈。
等孩子成年了,父母差不多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体力不如从前,职场竞争力下降,还得为养老医疗存钱,以前的幽默风趣都被生活的压力挤没了,满脑子都是对未来的担忧。
重复的生活最磨人。工作重复,社交圈子也固定了,父母就想通过孩子的婚恋、生育给生活找点变化。
催婚催生说白了,就是想反抗这种一成不变的生活,跟中年男人买跑车、大妈跳广场舞一样,都是想给自己找点生活的意义。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是保护者,孩子是被保护者,等孩子成年了,这种关系就慢慢变了。父母还没适应从决策者变成提建议的人,可孩子已经想自己掌控生活了。这种转变没有个过渡,沟通的时候就容易出问题,父母关心得过头,孩子又抗拒被管。
现在孩子在数字化社会里如鱼得水,父母却因为知识更新慢,显得有点落后。孩子用短视频、网购很熟练,觉得父母的经验还不如网上的攻略有用,三年一个代沟,父母觉得找个稳定的伴侣、工作生活就有保障了,可年轻人也有他们的难处,双方都从自己的角度看对方,互相不理解,这也许就是时代变化太快,两代人在不同环境下的生活状态吧。
孩子觉得父母怪,父母也觉得孩子的一些生活方式很奇怪。孩子养猫不结婚、给虚拟偶像花钱、用网络梗交流,在父母眼里可能就是离经叛道。
换个角度看,父母他们的变化,其实是被迫和以前的角色告别。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在孩子眼里是无所不能的超人,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等孩子长大了,父母发现自己不再是孩子世界的中心了,在很多方面还得听孩子的,那种“全能”的形象崩塌了,心里就会有空落落的感觉,像催婚、管孩子生活这些行为,就是想证明自己还是很重要的。
而且父母学着把权力交出去对他们来说并不容易。父母开始给孩子介绍对象,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老了,累了,想依靠孩子了。得从决策者变成旁观者,在不被孩子那么需要的日子里,重新找到自己生活的价值。
小时候依赖父母很正常,但长大了还总想着让父母无条件付出,那就是没长大的表现。当孩子抱怨父母变怪的时候,也该想想,是不是把独立理解成拒绝一切干涉了,却忘了父母也需要我们的关心。
你以为父母心里就不矛盾吗?既盼着孩子长大,又不想孩子太快离开自己。他们害怕孩子长大独立后,自己就变得没用了。
不要去争谁对谁错,学会看见彼此,互相让步。
允许父母做真实的自己吧,他们可能不是记忆中完美的父母,但依然是爱我们的普通人。就像父亲在沙发上打游戏,可能是怀念小时候的时光;母亲执着于给孩子安排相亲,是怕孩子以后孤单。
父母表达爱的方式可能很笨拙,也许把“多穿点”说成“别冻死” ,把“想你”说成“缺人陪我散步” 。这些唠叨背后藏着他们没说出口的话,可能是对变老的害怕,对和我们相处时光的珍惜。
从父母陪我们长大,到我们陪父母变老,没有人生下来就知道怎么做父母,也没有孩子天生就懂得怎么爱父母。
在身份的转变里,我们终究会懂得,爱不是完美的遇见,而是两个不完美的人,愿意为了彼此慢慢靠近的勇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