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5月18日,世界将目光聚焦梵蒂冈,天主教新任教皇利奥十四世将正式举行就职弥撒。而从华盛顿飞往罗马的美国副总统万斯与国务卿鲁比奥,也让这场宗教仪式迅速染上了刺眼的政治色彩。作为首位来自美国的教皇,罗伯特·普雷沃斯特的当选,原本应是一场象征全球化融合与信仰团结的宗教盛典,然而在当前美国深陷政治分裂、文化撕裂的大背景下,这位“自由派教皇”的加冕,正在引发另一场无法弥撒的意识形态内战。



普雷沃斯特以其对共和党政策的“冷嘲热讽”而广为人知,甚至在尚未正式当选教皇前,其社交媒体上就有多条质疑共和党、甚至点名批评副总统万斯移民政策的内容广泛流传,虽然梵蒂冈并未正式证实这些贴文的真伪,但在舆论场上,这位美国教皇早已被贴上“反特朗普”、“亲移民”、“延续方济各路线”的标签。在特朗普保守派的语境中,这几乎等同于“异端”。

我们看到的不是一次单纯的宗教接位,而是一次价值观的延续和放大。利奥十四世,无论出于自愿还是被动,正继承着方济各那一套“以信仰对抗强权、以慈悲挑战民族主义”的政治神学。他曾公开转发批评副总统万斯的一篇文章,标题直截了当:“万斯错了:耶稣并没有要求我们对他人的爱进行排序。”这不仅是对美国共和党排外主义移民政策的否定,更是对“美国例外论”的一次宗教挑战。

这对于正在“特朗普化”的美国右派来说,是一记不能容忍的耳光。极右翼活动家劳拉·鲁默干脆称利奥十四世为“另一个马克思主义教皇”,并怒斥他“支持开放边境、反对特朗普、反对‘让美国再次伟大’”。一句话,把这位新任教皇钉上了保守派的“意识形态十字架”。



而副总统万斯的出席,就职于宗教仪式,却仿佛是在一场冷战式的权力会晤中被“迫使登台”的代表人物。他本人在2019年才皈依天主教,但现在却要作为特朗普政府的代表,亲自见证一位“政治对立面”成为全球天主教信仰最高领袖。这种讽刺,本身就是美国内部文化战争的延伸,共和党试图控制的不是政策,而是道德话语权。而此刻,梵蒂冈的方向却不再配合美国右翼的信号频率。

普雷沃斯特的加冕,还发生在一个极其微妙的历史节点。前任教皇方济各在4月21日突然辞世,而就在此前一天,他刚刚会见了万斯,并再次表达了对特朗普时期移民政策的不满。两人虽然互致复活节祝福,但背后显然并不和气。翌日方济各去世,坊间议论纷纷,不少天主教进步派甚至认为这场“会面”是一次价值象征的交接,而利奥十四世的迅速当选,也被解读为教廷刻意延续方济各路线的一种“软性抗议”。

所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宗教权威的更替,而是一场跨越大西洋的意识形态裂变。新教皇来自美国,却并不代表“美国优先”;新教皇讲慈悲,却也敢于直言政治不义;新教皇站在教廷讲坛上,发出的是对封闭、排他、冷酷权力逻辑的警告。

而美国对此的回应,是复杂而不安的。一方面,副总统办公室发布了礼貌而冷静的祝贺声明,声称“数百万美国天主教徒和其他基督徒将为教皇祈祷”;另一方面,保守派社交媒体则呈现出近乎歇斯底里的攻击态势。这不是单一事件的反应,而是一种制度性焦虑的表现:当全球宗教权威不再听命于华盛顿的政治安排,美国还能在道德层面自居“灯塔”吗?



而利奥十四世的回应,似乎也很明确。他并未就攻击他的右翼言论进行任何回应,也没有安抚那些对其自由立场感到不安的信众。他选择用沉默回应愤怒,用就职弥撒的仪式语言,讲述一个并不服从于国家、党派、甚至是“美国”的教会。某种程度上,他也许比方济各更直白地表达了:教会,是上帝的,不是政府的;信仰,是怜悯的,不是排他的。

教皇的就职,是一次仪式;而当下的局势,是一场博弈。从罗马到华盛顿,从讲坛到推特,从白袍到红帽,从神职到政客,这一切构成了一幅诡异却真实的新时代图景:在全球失序、美国转右、信仰被绑架为工具的今天,利奥十四世是这个时代反潮流的象征,还是下一场宗教政治风暴的引爆点?

可以肯定的是,这不会是一次安静的就职典礼。它或许是一场新冷战的钟声,一次信仰与权力再度碰撞的序章。世界在看,谁才是真正的“教会代言人”?是代表全球穷人发声的利奥十四世,还是高喊“美国再次伟大”的华盛顿?答案,注定不会在弥撒中揭晓,而将长久地回荡在两极世界的对峙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