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桐城市立足资源禀赋优势,以生态优先、科技引领、产业融合为发展导向,全面推进渔业转型升级。通过构建“四区协同”产业布局、创新生态养殖模式、强化科技支撑体系、延伸产业链条等系统性举措,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生态高效、科技领先、品牌突出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为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优化产业布局,构建协同发展新体系。桐城市创新实施“四区协同”发展战略,科学规划特色优质生态水产品养殖区、稻渔综合种养区、休闲渔业区和水产加工区。其中,特色养殖区依托各镇水域资源禀赋,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双港镇重点发展小龙虾、河蟹等甲壳类养殖;金神镇主推黄颡鱼、匙吻鲟等特色鱼类;孔城镇专注乌鳢、红鳍鲌等优质品种;嬉子湖镇则重点培育青虾、赤眼鳟等特色水产品。稻渔综合种养区覆盖9个镇街,重点推广虾稻、鳖稻、鱼稻等成熟种养模式,已建成千亩以上示范基地6个。休闲渔业区依托城区周边和嬉子湖、菜子湖等优质水域资源,大力发展游钓观光、渔事体验等项目,目前全市已发展175家休闲渔业点。加工区以青草镇、金神镇为核心,培育20余家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6400吨。

创新养殖模式,打造绿色发展新标杆。桐城市积极探索“富锌早虾+生态水稻”“湖泊增殖+池塘精养”等生态养殖模式,建成6个千亩以上示范基地,全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突破14万亩,2024年产量达7400吨。大力推进养殖设施升级改造,完成9120亩池塘标准化改造,建成24条循环水养殖槽和138个陆基高位水池,实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和循环利用。创新推广山泉流水养殖、网箱黄鳝等生态模式,发展3.8万亩大水面生态增殖渔业,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绿色养殖体系。

强化科技赋能,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围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桐城市深化与安徽水产所等科研机构合作,建成鳜鱼科技产业园,突破饲料鳜鱼标粗、驯化等关键技术,驯化率达80%以上。重点推广工程化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等现代化养殖模式,设施渔业总面积达3.3万平方米。聚焦“养殖、模式、装备、饲料、疫病、管理”等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攻坚,大石板村成功培育安庆地区首个智能化鲈鱼苗种繁育基地,填补了高密度循环水育苗技术空白,为产业升级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延伸产业链条,构建融合发展新格局。立足产业优势,着力推进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推动水产养殖向精深加工转变。重点培育“嬉子湖畔”“桐国秀水”等本土品牌,年加工能力突破6400吨。聚焦“富锌”城市品牌特色,加快水产大镇的品牌建设,双港镇被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评为“中国富锌小龙虾之乡”,金神镇获批创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积极举办富锌早虾节、龙虾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构建“农业+文化+旅游”的产业融合体系,实现从传统养殖到全产业链发展的转型升级,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陈芳 王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