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北京...东城区...我的四合院...两百平..." 张桂芝坐在轮椅上,眼神突然变得异常清明,这是二十年痴呆生活中从未有过的一刻。
她紧紧抓住儿子张明的手,声音虽然微弱却格外坚定。
张明愣住了,随即苦笑摇头:"妈,您又胡说什么呢。"
他家连县城的破房子都快供不起了,北京的四合院?简直是天方夜谭!
然而当天夜里,他在母亲的旧箱底发现了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年轻的母亲站在一座古朴的四合院门前,背面写着"东城区德胜胡同18号,1980年春"。
张明的手不禁颤抖起来,难道...母亲真的在北京有套四合院?
第二天一早,他便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
当他终于找到那个地址,站在门前的那一刻,整个人彻底愣在了原地
01
广州的夏天像一块厚重的湿毛巾,闷热黏腻地贴在每个人身上。
张明拖着疲惫的身躯从工厂回来,浑身散发着刺鼻的机油味和汗臭。
他的工装裤上有几处明显的油渍,那是今天修理注塑机时留下的"战绩"。
刚推开家门,妻子李秀兰尖锐的声音就像一把刀直刺他的耳膜。
"你妈又把家里搞得一团糟!"李秀兰站在狭小的客厅中央,手里举着一个沾满米粒的电视遥控器。
"你知道我找了多久吗?最后在米桶里发现的!米都倒出来了,浪费了半斤呢!"
张明默默地换上拖鞋,连汗都来不及擦。
"我妈她不是故意的..."
"不是故意的?每天都这样!昨天把你的工资卡塞进了马桶水箱,前天把我的口红涂在了墙上,大前天..."李秀兰数落着,额头上青筋暴起。
张明没有反驳,也无力反驳。
他走向客厅角落那张老旧的轮椅,上面坐着他六十五岁的母亲张桂芝。
老人家干瘦的身体像一根枯枝,目光呆滞地望着窗外,好像那里有什么吸引她的东西。
"妈,我回来了。"张明蹲下身,轻轻擦去母亲嘴角的口水,然后握住她那双布满老年斑的手。
这双手曾经是多么有力啊,可现在,皮包骨头,冰凉得让人心疼。
张桂芝的眼睛木然地眨了眨,没有任何反应,就像过去二十年的每一天一样。
痴呆症彻底摧毁了这个曾经坚强的农村妇女。
在张明的记忆中,母亲从来都是村里最能干的女人。
父亲去世早,她硬是一个人把他拉扯大。
可就在他十岁那年,母亲突然变得迷糊,经常忘东忘西,后来连他这个儿子都认不出来了。
乡亲们说是操劳过度,脑子里的"筋"断了。
"唉,算了,对不起,我情绪有点激动。"李秀兰看到丈夫疲惫的样子,语气软了下来,"外面热吧?我去给你倒杯凉茶。"
十六年前,张明带着患病的母亲和新婚的妻子从湖南老家来到广州打工。
家乡的土地越来越贫瘠,种了一年到头也养不活一家人。
城市像一块磁铁,吸引着他们这些农村人。
可现实是,他们一家三口外加一个上高三的儿子,只能挤在城中村六十平方米的出租屋内。
夏天闷热难耐,冬天阴冷潮湿,隔壁邻居吵架的声音一字不落地传进来。
张明在华侨机械厂做车床工人,李秀兰在附近的超市做收银员,两人一个月加起来不过八千块钱。
"我去做饭。"张明起身,走向那个只能容纳一个半人的狭小厨房。
李秀兰跟了进来,厨房一下子显得更加拥挤。
她压低声音:"明哥,咱们真的不能这样下去了,你看咱家,每个月光是你妈的药钱就要两千多,加上房租三千,水电气八百,剩下的钱根本不够我们一家人生活的。
小勇马上要上大学了,光学费一年就要七八万,咱们拿什么给孩子读书?"
张明停下切菜的手,菜刀在砧板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努力压制住内心的烦躁:"那你说怎么办?把我妈送回老家?老家那破房子都快塌了,谁来照顾她?"
"我不是那个意思..."李秀兰急忙解释,眼里闪过一丝内疚,"我只是...只是觉得咱们可以考虑把她送到养老院,那里有专业人士照顾,也许对她病情有好处。"
"养老院?"张明的声音猛地提高,手中的菜刀重重拍在砧板上,"那些地方一个月至少三四千,还要排队,说不定还会虐待老人!再说了..."他突然哽咽,声音低了下来,"妈把我拉扯大,二十多年没有一句怨言,现在她病了,我怎么能把她扔在那种地方?我还是个人吗?"
"可是这样下去,我们全家都会被拖垮的!"李秀兰忍不住提高了声音。
厨房里的争执声越来越大,谁也没注意到,客厅里的张桂芝突然皱起了眉头,她那双往常呆滞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
02
晚饭桌上,气氛格外沉闷。
四个人围坐在一张小圆桌旁,只有筷子碰到碗的声音。
张明的儿子张小勇正在刷手机,时不时地偷瞄父母阴沉的脸色。
张小勇今年十八岁,刚高考完,放了暑假。
他成绩不错,被省内一所重点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录取了。
"爸,妈,"张小勇放下手机,小心翼翼地打破沉默,"我想和你们商量个事。"
"什么事?"张明抬起头。
"学校发了新生入学须知,说计算机专业最好自带笔记本电脑..."张小勇的声音越来越小。
"多少钱?"张明直截了当地问。
"六七千吧..."
张明筷子一顿,眉头紧锁。
他看着儿子期待的眼神,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好,爸爸下个月发了工资,再加上你妈的,凑一凑就给你买。"
李秀兰在一旁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给婆婆盛了一碗稀饭,然后耐心地一口一口喂她。
这些年,虽然有怨言,但她从未亏待过婆婆。
从换洗尿布到喂饭喂药,都是她一手包办。
"桂芝妈,来,吃点青菜。"李秀兰用勺子舀起一片青菜,小心地送到婆婆嘴边。
"咳咳..."张桂芝突然剧烈地咳嗽起来,稀饭呛进了气管。
"妈!"张明赶紧过去拍打母亲的背。
"快倒水!"李秀兰手忙脚乱地去拿杯子。
张小勇也连忙起身帮忙:"奶奶,您没事吧?"
就在这一片混乱中,张桂芝的咳嗽突然停止了。
她抬起头,眼神中的迷雾一下子散开,变得出奇地清明。
她环顾四周,就像第一次见到这个家一样。
然后,那双干裂的嘴唇颤抖着,吐出了一句让所有人震惊的话:"北京...东城区...德胜胡同十八号...我的四合院...两百平方米..."
房间里瞬间安静下来,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张明愣住了,筷子从指间滑落,掉在地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他看着母亲这突如其来的清醒,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反应。
"妈?您...您说什么?"他结结巴巴地问道。
张桂芝紧紧抓住儿子的手,力气大得惊人,指甲都掐进了儿子的肉里。
她的声音虽然微弱,却格外坚定:"北京,东城区,德胜胡同十八号,我的四合院,两百平..."说完这句话,她的眼中又泛起了往日的迷茫,头慢慢地低了下去。
李秀兰和张小勇面面相觑,这是二十年来,老人第一次说出如此清晰的话语。
"妈,您别胡说了,咱家哪来的北京四合院啊。"张明苦笑着摇摇头,但眼中闪烁着不易察觉的光芒,"您好好休息,别想太多。"
张桂芝的眼神突然变得哀伤,她喃喃地重复着那个地址,然后,眼神又恢复了往日的茫然,重新陷入了沉默。
"她这是怎么了?"李秀兰皱着眉头问。
"可能是电视剧看多了吧。"张明勉强解释道,"前段时间不是天天放那个《四合院的故事》吗?"
但他心里清楚,母亲根本看不懂电视,平时只会呆呆地坐在那里,对周围的一切毫无反应。
这诡异的一幕让整个家庭陷入了困惑。
晚饭后,每个人都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但心思早已不在眼前的工作上。
03
深夜,张明辗转难眠。
母亲的话像一根刺,扎在他的心头。
窗外,广州的夜空被城市的灯光染成了橘黄色,闷热的空气让人喘不过气来。
张明轻手轻脚地起床,来到了母亲的小房间。
借着走廊的微光,他看着母亲安静的睡颜,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
他的记忆中,关于母亲年轻时的事情知之甚少。
父亲在他五岁时就因病去世,从此母亲独自将他抚养长大。
村里人都说他母亲年轻时特别漂亮,有城里人来提亲,但都被拒绝了。
在他十岁那年,母亲突然开始变得健忘,经常一整天坐在门口发呆。
到了他十五岁,母亲已经完全认不出他来了,医生说是早发性痴呆症。
从此,她的世界便只剩下了一片空白。
关于母亲的过去,他几乎一无所知。
鬼使神差地,张明打开了母亲床下的那个旧木箱。
这个箱子跟随母亲多年,是他们从老家带来的为数不多的物品之一。
母亲曾经警告过他,不许动这个箱子,那时她还清醒着。
箱子上落了厚厚的灰,显然多年没有人打开过。
他小心翼翼地擦去灰尘,掀开了箱盖。
里面是一些发黄的衣物,一本破旧的笔记本,还有几张老照片。
张明的手微微颤抖,小心地翻看着这些母亲的遗物。
突然,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映入眼帘。
照片上,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站在一座古朴的四合院门前,笑容灿烂,眉眼间带着掩饰不住的骄傲。
她穿着一件样式简单但料子考究的蓝色连衣裙,头发盘得一丝不苟,手里拿着一把折扇,像极了那个年代城里的知识女性。
张明几乎认不出来那是自己的母亲,她看起来是那么年轻,那么美丽,那么与众不同,与他记忆中那个朴实的农村妇女判若两人。
他的手不禁颤抖起来,缓缓翻到照片背面,那里赫然写着:"东城区德胜胡同18号,1980年春"。
笔迹娟秀,应该是母亲的手写。
这一刻,张明感觉心跳几乎停止。
母亲没有胡说,她真的在北京有一套四合院?
整个晚上,张明都无法入睡,脑海中闪过无数个念头。
如果这是真的,为什么母亲从来没有提起过?为什么他们一家要过着如此艰难的生活?那套房子现在是什么情况?被谁占用了吗?
第二天一早,张明难得地没有去上班。
他打电话向工厂请了假,说家里有急事。
"你发烧了吗?"李秀兰见丈夫坐在餐桌前发呆,伸手摸了摸他的额头。
"我没事,"张明回过神来,"有件事我想跟你商量。"
他郑重地将那张照片递给妻子看。
李秀兰接过照片,眼睛慢慢睁大:"这...这是妈?"
"嗯,照片背面你看。"
李秀兰翻过照片,看到那个地址,整个人都呆住了:"这不可能吧?妈真的在北京有房子?还是四合院?"
"我也不敢相信。"张明摇摇头,"但这张照片是真的,而且地址和妈昨天说的一模一样。"
"爸,我看看。"张小勇凑过来,接过照片仔细端详,然后激动地说:"爸,你必须去北京看看!这要是真的,咱们家就发达了!北京的四合院,尤其是在东城区这样的黄金地段,价值几千万呢!"
"几千万?"李秀兰倒吸一口冷气,"我的天哪!"
04
张明陷入了沉思。
如果这真的是母亲的房产,那么他们家的生活将彻底改变。
小勇的大学费用不再是问题,母亲也能得到更好的医疗照顾,他和秀兰也可以不用再日夜操劳...
但是,这真的可能吗?
如果母亲真的有这样的房产,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她一直默默无闻,让全家人过着艰苦的生活?
这中间一定有什么隐情。
"我得去北京看看。"张明下定决心。
"你自己去?"李秀兰有些担心,"你从来没出过远门啊。"
"没事,现在高铁这么发达,很快就到了。"张明安慰道,"你在家照顾好妈和小勇。"
"去吧,爸,"张小勇拍拍父亲的肩膀,"这可能是改变我们家命运的机会!"
"如果...如果这是真的,"李秀兰眼中含着泪水,"我们就不用这么辛苦了,你也不用天天干那么重的活..."
"别想太多,先去看看再说。"张明安慰妻子,心里却也忍不住憧憬。
就这样,带着那张泛黄的老照片和满腹的疑惑,张明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
临行前,他特意来到母亲床前,轻声对她说:"妈,我去北京了,去看看您说的那个四合院。"
母亲依旧呆滞地看着他,没有任何反应,但张明觉得,在那双浑浊的眼睛深处,似乎有什么东西在闪烁。
北京,一座与广州截然不同的城市。
下了高铁,迎面而来的是北方七月特有的干燥热浪,没有广州那种潮湿闷热,却也让人喘不过气来。
张明从未来过北京,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让他有些不知所措。
高耸的摩天大楼与古老的胡同并存,人流如织,车水马龙,完全不同于他熟悉的广州城中村的狭窄巷道。
他在站前广场站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
掏出手机,按照地图的指引,他乘坐地铁,然后转公交,历经两个小时的颠簸,终于来到了德胜门附近。
"师傅,德胜胡同怎么走?"张明向一个路边卖冰棍的老人打听。
"往前走,右拐,看见牌楼就是了。"老人操着浓重的京腔回答。
张明道了谢,擦了擦额头的汗,向老人指的方向走去。
德胜胡同位于北京老城区,是典型的北京四合院集中地。
一条不宽的胡同,两旁是灰色的高墙和朱红色的大门,偶尔能看到墙头探出的一抹绿色,那是院内的老树。
走在这样的胡同里,张明似乎能感受到这座古城的历史气息。
"这里的房子得多少钱啊?"他暗自思忖。
在广州,他连最普通的小区都买不起,更别说这种历史街区的老房子了。
"德胜胡同18号..."张明低声念叨着,眼睛紧盯路边的门牌号。
15号...16号...17号...18号!
终于,他站在了照片上的那个地址前。
一扇朱红色的大门,上面挂着一个铜质门环,门框上方是"德胜胡同18号"的门牌。
岁月在门上留下了痕迹,漆面有些剥落,但依然能看出昔日的气派。
这一刻,张明的手不禁颤抖起来。
他拿出那张泛黄的照片,对比着眼前的门楼,几乎一模一样!
唯一的区别是,照片中门前站着年轻美丽的母亲,而现在只有他一个陌生人,站在这扇可能改变他一生的门前。
"这真的是妈妈的房子吗?"张明心跳加速,喉咙发干。
05
他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上前敲响了那扇红门。
"咚咚咚"的声音在胡同里回荡。
没有回应。
他又敲了一遍,这次用力大了些。
"谁啊?"里面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
"您好,我是...我是来找人的。"张明有些紧张地回答。
门缓缓打开,露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约莫八十多岁,面容慈祥但带着警惕。
"你找谁?"老人打量着张明。
张明拿出那张照片,声音有些发抖:"请问,您认识这个人吗?这是我母亲,张桂芝。"
老人接过照片,眯起眼睛仔细看了看,突然,他的眼睛瞪大了:"小芝?这是小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