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些被吹捧上天、象征着“未来感”和“高级感”的新能源汽车设计吗?隐藏式门把手、全景大天幕、以及无处不在的触控屏幕……它们曾是无数车企“内卷”的焦点,是营销号津津乐道的卖点。
然而,这些看似炫酷的设计背后,却暗藏着种种不便甚至致命的隐患。消费者苦“反人类”设计久矣,而这一次,国家终于出手了!
“网红AI智能体”Manus 真的来了
想象一下,你刚买了辆崭新的电动车,车身线条流畅得仿佛来自未来,门把手“魔术般”地与车身融为一体,不仔细看根本找不到。按下钥匙,或者走近车辆,把手悄无声息地弹出,让你 feel 到满满的科技感。这就是过去几年里,新能源汽车圈最流行的设计之一——隐藏式门把手。
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设计理念的大胆尝试。在续航焦虑、补能效率等核心问题之外,车企们迅速找到了另一个“内卷”的战场:设计。尤其是外观和内饰,成为了彰显差异化、吸引消费者的重要手段。
特斯拉无疑是这场潮流的引领者。它以极简主义的设计风格,成功将隐藏式门把手、大尺寸中控屏等元素塑造成“未来汽车”的标志。这种风格一经推出,迅速受到了部分追求新潮、注重科技感的年轻消费者的追捧。
图源:小红书
于是,国内的新能源品牌们争相效仿,蔚来小鹏理想零跑哪吒……几乎你能想到的主流新势力和传统车企推出的新能源车型,都将隐藏式门把手列入了配置,甚至成为了宣传中的一大亮点。
这场“把手竞赛”甚至演变出了各种形态:最初简单的按压弹出式,后来进化为全电控的自动弹出式,甚至有些车型为了极致的平整度,连弹出机构都尽量缩小。
车企们宣称,这种设计能够显著降低空气阻力,从而提升车辆的续航能力。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根据行业内的数据和技术分析,隐藏式门把手对降低空气阻力的贡献微乎其微。有研究表明,一个隐藏式门把手相比传统门把手,大约只能减少0.001-0.002Cd的空气阻力系数。对于一辆整车来说,所有把手加起来,对总空气阻力的影响大概只有0.12%左右。
这个数字,用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的话来说,就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魏建军表示,“我们长城并没被那个隐藏把手带歪”。
图源:抖音
不过,他的想法并没有在业内达成共识。根据一些行业统计数据,进入2024年,国内市场上销售的新能源车型中,采用隐藏式门把手的车型数量已经超过1500款,占据了主流市场70%以上的份额。
隐藏式门把手不再是高端或小众车型的专属,而是成为了“有科技感”的代名词,广泛应用在从十几万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电动汽车上。
车企们乐此不疲地推广这项设计,并非完全出于对空气动力学的极致追求,更多是出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对“科技感”标签的渴望。
在同质化日益严重的当下,一个能让用户拍照发朋友圈、让路人侧目询问的“酷炫”设计,其营销价值远大于其技术价值。隐藏式门把手,就这样在“内卷”的浪潮中,从一项可选项变成了事实上的“标配”。
而当一项设计从“锦上添花”变成“无处不在”,并且开始显现出其潜在的风险时,监管机构的关注就成了必然。
就在前不久,工信部发布并公示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等一系列技术文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图源:工信部官网
这项新的安全技术要求,可以说条条都卡在了隐藏式门把手的“七寸”上。它明确提出了多项强制性要求,直击隐藏式门把手最受诟病、也最危险的四大隐患:
首先,断电强制开启功能成为强制要求。在断电或碰撞等紧急情况下,车门必须能够通过机械装置打开,确保车内人员能够及时逃生;
其次,统一标识设计也被纳入了新标准。增加荧光或反光标识,能够在紧急情况下为救援人员快速定位车门把手,争取宝贵的救援时间;
此外,防夹手与抗冻设计也被明确提出。在极端天气下,隐藏式门把手容易出现失效或误伤用户的情况,新规要求车企必须在设计中考虑到这些因素,确保用户的安全。
最后,控制逻辑冗余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安全要求。防止软件冲突导致车门锁死,避免因系统故障而将车内人员困在车内。
回想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新能源汽车事故,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每一条背后都可能是血的教训。
这项政策的出台,标志着隐藏式门把手“颜值至上”时代的终结,安全和实用性将重新被置于设计的首位。
对于广大车主和潜在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利好,被许多人称为真正的“救命条款”。
隐藏式门把手为何近乎“人人喊打”?
工信部出手整顿隐藏式门把手,背后是这一设计在实际使用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
前文已述,安全隐患是最核心的问题。在交通事故中,车辆碰撞后断电是常见现象,而隐藏式门把手高度依赖电力和电子控制系统,一旦断电,车门可能无法正常打开。
据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汽车事故中,12%的救援延误与门把手设计缺陷相关。部分新能源汽车事故中,救援人员因为不熟悉车型设计、找不到开门方式、或把手损坏,确实延误了宝贵的救援时间。
即使是车辆未发生碰撞,仅仅是低压电瓶亏电,也可能导致依赖电控的隐藏式把手失灵,用户连进入车内取物都困难,更遑论在偏远地区遇到此类故障。
图源:微博
如果说安全隐患是极端情况下的风险,那么日常使用中的不便,则是隐藏式门把手让用户“粉转黑”的最大原因。
在北方地区,冬季雨雪天气后,隐藏式门把手极易被冰雪覆盖或冻住,根本无法弹出。很多车主无奈之下,只能使用热水浇淋或者用硬物小心翼翼地敲击边缘,才能让把手屈服。这种操作不仅麻烦,还可能损伤车漆或把手机构。在零下十几二十度的户外,谁愿意为了开个车门去打热水?
图源:微博
此外,隐藏式门把手的结构复杂,增加了夹手的风险,维修成本也远高于传统机械门把手。据估算,隐藏式门把手的成本约为传统门把手的2-4倍,一旦损坏,维修费用高昂。
更夸张的是,隐藏式门把手还只是冰山一角。近年来,在追求“科技感”和“差异化”的过程中,新能源汽车领域还涌现出许多其他备受争议的“反人类”设计。
比如全景天幕。几乎所有定位中高端的新能源轿车和SUV都热衷于配备一块巨大的、甚至延伸到后排乘客头顶的全景玻璃天幕。
它确实带来了开阔的视野和通透感,让车内显得更加明亮和宽敞。然而,在夏季,这块巨大的玻璃就成了噩梦的开始。即使是号称能隔绝大部分紫外线和热量的玻璃,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依然会导致车内温度急剧升高。
尤其是头部区域,那种被阳光直射的灼热感,被网友戏称为“头皮烤肉机”。很多车主不得不购买第三方的遮阳帘进行加装,严重影响了天幕本应带来的通透感和美观度。
图源:微信
还有非实体按键,也遭到大量车主吐槽。将空调、座椅加热、驾驶模式切换甚至雨刮、转向灯等功能集成到中控大屏幕上,用触控操作取代传统的物理按键和旋钮。车企认为这能让内饰看起来更简洁、更具科技感。
然而,传统的物理按键和旋钮可以通过触感盲操,手不离方向盘就能完成基本功能调节。而触控操作必须通过视觉确认和手指定位,这短短几秒钟的视线转移,在高速行驶或其他复杂路况下,都可能增加发生事故的风险。
正如许多老司机吐槽的:“连开个空调都要低头找半天,这不是添乱吗?”
其他诸如电动尾门,电控的换挡杆甚至是屏幕换挡等设计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槽点,只能说特斯拉的成功,让一些车企忽视了最基本的用户体验和安全需求。
归根结底,很多“反人类”设计的出现,并非是技术上的障碍,而是设计理念和市场策略的偏差。
工信部的这项新规,以及市场和用户的强烈反馈,无疑是给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是时候让设计回归理性,回到“以人为本”的出发点了。
作者 | 刘峰